在讲解冰心的《繁星》一文时,教师讲到冰心还有一部作品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为“三爱”:歌唱童真、宣扬母爱、赞美自然。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 《寄小读者》
B. 《南归》
C. 《春水》
D. 《闲情》
查看答案
学习《背影》一文,教师播放歌曲《父亲》:“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对这一教学资源分析恰当的是()
A. 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真实情境
B. 歌曲脱离课文内容,削弱了教学资源的价值
C. 缺乏思维深度,但能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D. 用新颖的形式唤醒学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
阅读下面一位教师关于课下作业的一个案例,按照要求答题。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首诗背诵并默写5遍。”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默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
A. 教师应该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
B. 学生在完成学校统一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要扩充某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某方面的能力,以优化已有的知识
C. 教师在实践中要不断修正和调整学习目标
D. 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应按时按质完成,不能违背教师的意愿
如果让你对学生讲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这句话,以下讲解角度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让学生在翻译时注意此句中的“假”和“腰白玉之环”中的“腰”一样,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B. 要向学生指明“假借”是同义复合词,“假”和“借”都理解为“借”
C. 可将“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之”和“走送之”“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弗之怠”几句中的“之”放在一起讲解,加深学生对“之”的几种用法的理解
D. 要让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倒装句,原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在教学崔颢的《黄鹤楼》时,教师举例帮助学生理解“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诗所表达的游子的悲苦心情,下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A. 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B.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C. 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D.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雀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