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迫于生计的2000万山东人相继踏上了东北大地。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是一部表现山东百姓迫于生存闯荡东北的历史传奇故事。通过朱开山一家闯关东的经历,浓缩1904年至1931年“九.一八”爆发的历史,通过对一个普通人家闯荡历程的追踪,完成一个小业到大业、小人物到大英雄的塑造,讴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这部剧写深写透了民族的魂魄,抓住了民族的品格。这段文字丰要说明()。
A. 朱开山一家跌宕起伏的命运抓住了观众
B. 作品把“家族史”和“社会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C. 以百年传奇故事映照中华民族精神
D. 闯关东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山东人精神
查看答案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履行公务,有利于表现其庄重性、严肃性以及守法、执法、为公众服务的职业特征,同时也体现出现代的、开放的气息和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说好普通话,使用规范字不仅是工作的需要,而且还是自身素质、品位和形象的一种体现。这段文字书要强调的是()。
A. 正确、规范地使用通用语言文字,是准确、高效履行公务的需要
B. 正确、规范地使用通用语言文字,是确保政令畅通的需要
C. 正确、规范地使用通用语言文字,是为社会作出表率的需要
D. 正确、规范地使用通用语言文字,是工作人员国家意识、法制意识的一种体现
一位农夫请了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想用最少的篱笆围出最大的面积。工程师用篱笆围出一个圆,宣称这是最优设计。物理学家将篱笆拉开成一条长长的直线,假设篱笆有无限长,认为围起半个地球总够大了。数学家用很少的篱笆把自己围起来,然后说:“我现在是在篱笆外面。”这个故事所说明的道理不包括()。
A. 农夫与科学家
B. 要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C. 质疑、异想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D. 一个人要有所创新,就要不断地调整思维方法
微软中国分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出了一道这样的考题:有12个小球,其中只有一个质量与其他11个不同,如果只给你三次测试机会,在30分钟时间内,你怎样才能挑出这个球?绝大多数应聘者费尽了周折,在规定时间内也没琢磨出结果。之后,有一个青年依旧在考场里苦思冥想,几个钟头后,还在做着实验。考官发现后问,有结果了吗?青年摇头。最终,这个青年被公司录用。理由是:他的智力和能力都不够出色,但毅力可佳;一个成功的企业想可持续地发展,除了需要聪明才智外,不能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而此人身上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A. 招聘难题
B. 智商测试
C. 微软招“笨人”
D. 企业需要有恒心的青年
清初,戏剧家李渔病重。他不同意找开处方个个能医好病的先生看病,而专找开处方治死过人的先生来看病。这使妻母不解。事后,李渔说:“个个能医好病的先生,肯定见危重病人就推,不会有救治危重病人的本事;而治死过人的先生,不拒重死症,虽然死过人,可也有了经验。”这个故事所说明的道理不包括()。
A. 死和活是对立的统一,医生要在危重之中救活人,就会面临死和活这两种可能
B. 只有敢于并善于在“死”里救活人的医生才是好医生,尽管他时有救不活的时候
C. 对人不能求全责备,不允许别人失败
D. 个个能医好病的先生恰恰是庸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