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望天树是一种稀有植物,(屏显图文介绍望天树)它生长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当地的傣族人民称它为“伞树”。然而,我们这篇课文却几乎没有描写望天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而是以树写人。托物言志,赞扬望天树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赞扬具有与望天树同样精神品质的人。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大门,全面大搜索,古今中外的人物都行。 生:贝多芬就是这
A. 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
B. 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C. 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
D. 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查看答案
某教师在七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主题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用于这主题阅读的是()
A. 《吉檀迦利》
B. 《飞鸟集》
C. 《新月集》
D. 《草叶集》
阅读下面一段《社戏》的教学实录,回答下面的问题。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社戏》。首先我们来看看题目,从题目来看,你们觉得社戏应该是一种什么东西 生:一种文化艺术。 师:文化艺术。一种怎样的文化艺术呢 生:一种戏剧。 师:我们做过一次实践活动“戏曲大舞台”,你觉得它应该属于哪种戏剧 生:没有研究过。 师:请坐。我们看看下面有个注释: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
A. 讨论法
B. 点评法
C. 练习法
D. 问答法
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
B. 茅盾“农村”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蚀”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C. 巴尔扎克“喜剧”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D. 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美丽的夫人》《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
学习完《皇帝的新装》,某教师组织了一次班级童话故事会。全班分组后,每小组需选一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其他小组成员帮助他(她)选好童话故事,并帮他(她)准备,听他(她)给本组同学讲.大家听后再反馈以具体的指导和建议。然后由各小组的代表进行比赛,教师确定多名评委,由评委事先宣布评分标准。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A. 能够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B. 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的教学环节
C. 能够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D. 能够开发多种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