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综合性学习“古代诗文朗诵展示会”活动方案的片段,按照要求答题。第一阶段,自选篇目,学生可从教科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课外阅读篇目或其他书籍中,选择适合朗诵的古代经典诗文。第二阶段,班级评优,学生自愿组合,自己排练,然后在班内展示,各班评选1~2个优秀朗诵节目。第三阶段,年级展演,参演学生自聘指导教师,进行加工排练。评委团依据公开的展演评价标准。对各节目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设置
A. 搭建校园明星成长平台,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
B. 多角度评价,体现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教育理念
C. 以选拔优秀学生为目的,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
D. 评奖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发挥诊断和激励功能
查看答案
“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某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A.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B.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C.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 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以下梳理出的答案,正确的是()。(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A. 屈原;韩愈;汤显祖
B. 屈原;苏轼;王实甫
C. 杜甫;苏轼;王实甫
D. 杜甫;韩愈;汤显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对该教学建议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 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整合教学内容,统筹安排教学活动
B. 注重语文知识的系统讲授,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打好语文基础
C. 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D.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阅读某教师教学《登高》的导人环节,按照要求答题。提到杜甫的诗歌,我们自然想到他特有的“沉郁顿挫”的诗风。请看大屏幕:“‘沉郁’指内容情感,‘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凝重、含蓄,也指题材严肃,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则指情感和音韵的表现技法;从情感抒发的角度,指情感跌宕起伏,千回百折。郁结难舒。”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登高》来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并探究
A. 围绕诗风品诗,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赏析作品
B. 教师对“顿挫”的解释过于笼统,没有从音韵学的角度详细说明
C. 教师先解释名词再引导学生讨论,意在营造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
D. 教师解释概念,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沉郁顿挫”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