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某教师教学《登高》的导人环节,按照要求答题。提到杜甫的诗歌,我们自然想到他特有的“沉郁顿挫”的诗风。请看大屏幕:“‘沉郁’指内容情感,‘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凝重、含蓄,也指题材严肃,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则指情感和音韵的表现技法;从情感抒发的角度,指情感跌宕起伏,千回百折。郁结难舒。”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登高》来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并探究
A. 围绕诗风品诗,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赏析作品
B. 教师对“顿挫”的解释过于笼统,没有从音韵学的角度详细说明
C. 教师先解释名词再引导学生讨论,意在营造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
D. 教师解释概念,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沉郁顿挫”的含义
查看答案
在某次“口语交际”教学的主题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 注重师生合作,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
B. 营造说话情景、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兴趣
C. 鼓励学生多说,任意表达个人观点和见解
D. 小组相互评价、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设计《乡愁》教学方案时,教师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重点,下列挖掘本诗“美点”的方法,正确的是()
A. 利用海峡两岸山水的自然之美反衬诗歌情感的凄美
B. 抓住夸张手法探讨诗人内心深处隐藏的多年企盼
C. 通过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层层推进的写作手法
D. 体会诗歌节奏,品味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乡愁
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教研组长:写作教学往往依附于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写作教学效率不高。下周要给高一新生上写作课,大家有什么建议可以自由畅谈。师1:上次组里安排我调查新生的写作困惑,我先汇报下:多数学生觉得没东西可写,凑字数,压力大;不喜欢老师的命题形式,感觉有点远离生活。师2:既然这样,我觉得第一次写作课就可以把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明白生活是写作的重
A. 读写结合教学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B. 学生的写作困惑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依据
C. 社会生活和日常阅读都是学生写作内容的来源
D. 教师认为应当引导学生将写作融入个人的生活
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古今异义词”的用法,下列不合适的是()
A.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C.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D.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