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叛逆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于误解、疏漏或翻译策略把握不当而引起的叛逆,属于无意性叛逆,往往是不合理的,应尽力加以避免;二是有意性叛逆,指由于译者自身能力的局限,或是出于意识形态和文学观的考虑,处于对读者的关照等原因所做的叛逆,虽然有悖于原作,但往往情有可原,如果处理得当,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
查看答案
1990年,Susan Bassnett 和Andre Lefevere 合编的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一书出版,第一次正式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问题,在翻译理论研究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新闻文体,即新闻报道的突出特点,是用词力求简单多变。从语法上看,也有其显著的特征,如处于简洁和节省版面的需要,经常省略动词、冠词、代词等。
傅雷在《翻译体会点滴》一文中指出:“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后来他在写给罗新璋的信中又说:“东方人与西方人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
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在形式结构有着明显差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其《译意》一书中指出:“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英汉语序也是值得关注的另一个句子现象。英语语序倒置比较常见。英汉定语位置变化大。英语中定语可前置可后置,而汉语定语是前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