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总目标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A.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师不能人为地进行割裂
B. 语文教学应注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C.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D. 初中语文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高超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口头语言高效、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查看答案
教师在讲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使动用法,特列出以下例子,下列加点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 衣锦还乡
B. 既来之、则安之
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山水田园诗作进行阅读,下列不合适的是()
A.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 孟浩然《过故人庄》
C. 陆游《游山西村》
D. 王维《竹里馆》
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望天树是一种稀有植物。(屏显图文介绍望天树)它生长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当地的傣族人民称它为“伞树”。然而.我们这篇课文却几乎没有描写望天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而是以树写人,托物言志,赞扬望天树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赞扬具有与望天树同样精神品质的人。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园门,全面大搜索,古今中外的人物都行。生:贝多芬就是这样的
A. 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
B. 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C. 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
D. 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杨修之死》,教师为了增进学生对曹操的认识,举例与之有关的故事情节辅助教学,下列举例不合适的是()
A. 煮酒论英雄
B. 官渡之战
C. 刮骨疗伤
D. 望梅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