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因地震受到心理创伤,无法继续上学由家长陪同主动来心理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 咨询师:你需要我提供什么心理帮助? 求助者:地震后我无法到学校去上学,一想到学校就浑身发抖,特别害怕,老师和爸爸妈妈都说我应该来心理咨询,所以我就来了。 咨询师:能详细谈谈你的情况吗? 求助者:地震的时候我正在教室上课,地震发生后我在老师的帮助下跑了出来,可我看到的太惨了,心理真的太难受了。从那以后我晚上不敢关灯,一闭眼那些死伤同学的情形就会浮现在脑海里,不敢睡觉,真的很烦。现体重下降,胃难受,总想发脾气,经常头痛、失眠,您说我这是怎么回事? 咨询师: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也为你的情况着急。我也参加过地震的救援工作,你说的情况我也见过很多。什么事情都得慢慢来,你这样急也解决不了问题。你现在最想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来讨论一下。 求助者:我最想解决的是能够正常上学,把那些可怕的记忆抹去,还想让自己别这么烦。 咨询师:那咱们就针对你这个问题来制定一个咨询方案吧。咨询方案就是咨询的计划,包括咨询目标,实现咨询目标所用的心理学方法或技术的原理、过程,时间和次数的安排。 求助者:好吧。 咨询目标应该具备的特征包括()。
查看答案
案例分析题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8岁,本科学历,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漂亮,人际关系好,工作很勤奋。两个月前因公出差,由于水土不服发生了腹泻。当时症状很严重,一夜未睡。出现了胸闷、呼吸不畅、心跳加速、胃部痉挛等不适症状。从此对自己的身体很担忧,经常会出现上述症状。去过多家大医院检查,未查出明显问题,为此心烦。听不进劝告,人际关系变差。后又出现头晕、没食欲、全身乏力、入睡困难等症状。不能工作。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父母是大学老师,家境较好,从小受宠爱,衣食住行都被照顾得非常好。 在影响咨询关系的因素中,来自求助者方面的因素是()。
A. 咨询动机
B. 意志品质
C. 合作态度
D. 咨询理念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机制为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A. 对
B. 错
案例分析题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8岁,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独生女,漂亮高雅。上大学时与同班同学恋爱,毕业后结婚,两人感情好,与公婆生活在一起。一天听到婆婆告诫丈夫:"千万别怕老婆,得管住她,活儿让她多于。"求助者听了虽然很生气,但为了丈夫还是忍住了。还有一天晚上,求助者和丈夫为一个学术问题争论起来,气氛还算平和。后来婆婆进来"旁听"两人斗嘴,为顾全面子两人都突然绷紧面孔,提高嗓门。结婚一年多以来这种事情时常发生。近一个月以来,下班不想回家,失眠,食欲下降,胃不舒服,体重降了十多斤,做胃镜未查出问题。求助者不知如何为好,内心很矛盾,也很痛苦,主动前来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咨询师:在婆媳问题上,你需要我帮你解决什么问题呢? 求助者:情况我都说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你能告诉我吗? 咨询师:对这件事你想怎么办呢? 求助者:我也不知道,所以就来咨询了。 咨询师:那你现在思考一下可以吗? 求助者:我早想过了,但我想不出来什么。 咨询师:那你能说说你都想了什么吗? 求助者:我想和婆婆搞好关系,婆婆别老是干预我们夫妻间的事情。我想和她分开过,那样我就要买房子,我们现在的经济条件又不允许。况且丈夫是独生子也很孝顺。我现在都烦死了,为这事吃不下、睡不着,工作也没精打采,什么事也不想干。我今天来就是想让你告诉我到底该怎么办? 咨询师:你先试想一下,如果你去商场买衣服,漂亮的衣服很贵;而便宜的衣服又不漂亮。你说你怎么办啊? 求助者:我既要漂亮的衣服,还不想多花钱。 咨询师:想要漂亮的衣服还不想多花钱,那怎么办呢? 求助者:(沉默)没法办。 咨询师:没法办,但又必须买一件,怎么办? 求助者:(沉默)只能选一个。 咨询师:选哪个? 求助者:我可能会根据我的经济能力来选择。 咨询师:你想想,你不知道是和婆婆生活在一起还是分开单过,不就是像买衣服一样吗?因为两个各有利弊,你不是不知道怎么做,你是想选哪个都只要利,不要弊,是吗? 求助者:好像是这样的,我明白了,您的意思是说我太追求完美了吗? 咨询师:你觉得呢? 求助者:我懂了,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咨询师:你看,通过心理咨询,你获得了成长,解决了自身的问题,我为你高兴,你最后怎么选,告j诉我一声好吗? 该求助者产生的情绪症状有()。
A. 强迫
B. 焦虑
C. 恐惧
D. 疑病
阅读《哲学的萌芽》,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论文章。(20分)哲学的萌芽(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一个孩子在听别人讲述世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故事:“开始的时候,上帝创造了天和地……”这时他立刻追问:“在开始之前又是什么呢”显然,这个孩子已认识到:问题是永无终了的,心灵是永无边界的,结论性的答案是永无可能的。 还有一个小女孩同她父亲在树林中散步,倾听她父亲讲述小精灵们在夜晚的林间空地上跳舞的故事。小女孩说:“但是,这儿并没有什么小精灵呀……”于是,她父亲将话题转向那些实在的事物。他描绘了太阳的运行,讲到究竟是太阳环绕地球还是地球环绕太阳的问题,然后又解释了地球为何是圆的,以及地球是怎样以地轴为中心而旋转……“哦,那可不是这样的”,小女孩一边跺着脚,一边说道,“地球根本不动,我只相信我所看到的东西。”“那么”,她父亲说,“你看不到上帝,你也就不相信上帝喽。”小女孩迟疑了片刻,然后很自信地回答:“如果没有上帝,我们就根本不可能在这儿了。”显然,小女孩深为存在的神奇力量所感染,她相信万物并非通过自身而存在。她还明白,在以世间某些特定对象为基础而提出的问题与那些依赖我们整个存在而提出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 还有一个小女孩正在上楼去看望她的姨妈。偶然间,她想到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着,流逝着,消亡着,就好像它们从不曾有过似的。她自思自忖道:“不过,世界上一定有些事物是始终不变的……我正上楼去看姨妈——这种事情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显然,这个小女孩对于事物的普遍转瞬即逝在她心灵中引起的惊讶和恐惧,表现了一种逃遁的无奈心理。 有时人们会说,孩子们一定是从他们的父母或其他人那儿听来的。但是,这种看法显然不能适用于孩子们提出的那些真正具有严肃性的问题。如果有人坚持认为这些孩子以后不会再进行哲学探讨,因而他们的言论不过是些偶发之词,那么这种强词夺理就忽视了这样的事实:孩子们常具有某些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反而失去的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好像是进入了一个由习俗、偏见、虚伪以及全盘接受所构成的牢笼。在这里面,我们失去了童年的坦率和公正。儿童对于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往往会作出本能的反应,他能感觉到、看到并追寻那些即将消失在他视野中的事物。然而,他也会忘记那些曾经显露在他眼前的事物,因而后来当别人把他曾经说过的话,以及他曾经提过的问题,告诉他时,他自己也感到诧异。 (选自《智慧日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