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哲学的萌芽》,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论文章。(20分)哲学的萌芽(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一个孩子在听别人讲述世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故事:“开始的时候,上帝创造了天和地……”这时他立刻追问:“在开始之前又是什么呢”显然,这个孩子已认识到:问题是永无终了的,心灵是永无边界的,结论性的答案是永无可能的。 还有一个小女孩同她父亲在树林中散步,倾听她父亲讲述小精灵们在夜晚的林间空地上跳舞的故事。小女孩说:“但是,这儿并没有什么小精灵呀……”于是,她父亲将话题转向那些实在的事物。他描绘了太阳的运行,讲到究竟是太阳环绕地球还是地球环绕太阳的问题,然后又解释了地球为何是圆的,以及地球是怎样以地轴为中心而旋转……“哦,那可不是这样的”,小女孩一边跺着脚,一边说道,“地球根本不动,我只相信我所看到的东西。”“那么”,她父亲说,“你看不到上帝,你也就不相信上帝喽。”小女孩迟疑了片刻,然后很自信地回答:“如果没有上帝,我们就根本不可能在这儿了。”显然,小女孩深为存在的神奇力量所感染,她相信万物并非通过自身而存在。她还明白,在以世间某些特定对象为基础而提出的问题与那些依赖我们整个存在而提出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 还有一个小女孩正在上楼去看望她的姨妈。偶然间,她想到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着,流逝着,消亡着,就好像它们从不曾有过似的。她自思自忖道:“不过,世界上一定有些事物是始终不变的……我正上楼去看姨妈——这种事情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显然,这个小女孩对于事物的普遍转瞬即逝在她心灵中引起的惊讶和恐惧,表现了一种逃遁的无奈心理。 有时人们会说,孩子们一定是从他们的父母或其他人那儿听来的。但是,这种看法显然不能适用于孩子们提出的那些真正具有严肃性的问题。如果有人坚持认为这些孩子以后不会再进行哲学探讨,因而他们的言论不过是些偶发之词,那么这种强词夺理就忽视了这样的事实:孩子们常具有某些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反而失去的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好像是进入了一个由习俗、偏见、虚伪以及全盘接受所构成的牢笼。在这里面,我们失去了童年的坦率和公正。儿童对于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往往会作出本能的反应,他能感觉到、看到并追寻那些即将消失在他视野中的事物。然而,他也会忘记那些曾经显露在他眼前的事物,因而后来当别人把他曾经说过的话,以及他曾经提过的问题,告诉他时,他自己也感到诧异。 (选自《智慧日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阿少夫小体

案例分析题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8岁,本科学历,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漂亮,人际关系好,工作很勤奋。两个月前因公出差,由于水土不服发生了腹泻。当时症状很严重,一夜未睡。出现了胸闷、呼吸不畅、心跳加速、胃部痉挛等不适症状。从此对自己的身体很担忧,经常会出现上述症状。去过多家大医院检查,未查出明显问题,为此心烦。听不进劝告,人际关系变差。后又出现头晕、没食欲、全身乏力、入睡困难等症状。不能工作。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父母是大学老师,家境较好,从小受宠爱,衣食住行都被照顾得非常好。 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现实刺激是()。

A. 入睡困难
B. 两月前腹泻
C. 没有食欲
D. 头晕且乏力

案例分析题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8岁,初中毕业,农民。 案例介绍:求助者两个月前因地震失去了11岁的独生子。儿子从小就听话,尊敬长辈,学习成绩好。求助者不能接受失去儿子的现实。地震前一小时,曾想去学校接儿子,但没去。因此感到自责。儿子的影子经常在脑子里浮现,非常想念儿子并多次梦到儿子后哭醒。求助者现在情绪低落、意志减退、失眠、头痛、头晕、无食欲、胃部不适、全身乏力,感到很孤独。无心做事情,总是不自觉地回忆儿子生前的情景。自己前来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表情淡漠,衣衫不整,头发没有整理。婚后一直与丈夫一起务农,家庭和睦。认为有儿子的家庭才是最幸福的。 该求助者出现的症状包括()。

A. 恐惧
B. 疑病
C. 强迫性回忆
D. 抑郁

何谓鲜活食品的呼吸作用,保藏这一类食品时如何利用其原理?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