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案例分析题根据以下课堂实录,回答问题:师:面对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如果你是当时的政治家、经济学家,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当时的经济危机?(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交流: 生1:首先应该恢复银行信誉。经济危机期间,银行倒闭,市民的存款化为乌有,银行丧失信誉。现在由政府出面对市民的存款给予保障,使现款重新存入银行,保证资金流通。师:多么独到的经济眼光!(众生赞叹) 生2:应该屠宰牲畜,减少耕地,销毁剩余的产品,限制农产品和畜牧产品数量,保证价格,防止过剩,保护农业资本家的利益。师:切中要害! 生3:我认为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手段应该实施全部的国有控股,一切生产活动由国家统一安排。(众生凝神细听)师:(赞赏)彻底的革命家,大胆而独到的想法。(学生鼓掌) 生4:我反对生3的说法。这种措施实际上改变了美国的,社会制度,将生产资料公有化,这在美国是行不通的。我认为国家对经济只能进行适当的干预和指导,比如规定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流通范围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生产过剩的危机。(众生开始议论)师:(高兴地)你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心声,而且反应敏锐,有很强的政治洞察力。 生5:我认为应该多设消防员和植树人员(笑声),一是增加就业机会,二是可以防止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扩大森林资源。师:有很强的环保意识,而且想法新颖。 生6:我认为国家要对工业企业进行干预,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同时鼓励消费,让生产消费进入良性循环。 生7:我认为政府应出资兴建公共工程,如修道路、电站、码头等,招募失业人员,扩大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为未来经济的恢复发展做准备。师:你们提出的措施都很让老师佩服,有些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你们让我开阔了思路。如何消除经济危机?这是当时政治家们头疼的问题。美国又是如何走出经济危机的呢?请同学们看看书,然后再次交流。看看是你们的措施多,还是罗斯福的措施多?……学生完全被激发起来了!王老师在学生们讨论克服经济危机办法的过程中,学生说一条办法,王老师就将之板书于黑板上。当同学们对照教材读"罗斯福新政",看到他们的"措施"竟然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相同或相近,并且还要"多"的时候,同学们的成功感、幸福感真是难以言表。问题: (1)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2)该课堂实录采用了哪种教学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知识渊博,擅长辩论,虽然他本人未曾有著作传世,但他的思想言行散见于其学生的著述中,他的学生使他名垂青史。中国古代类似于苏格拉底的思想家是()。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身体中最长最粗的神经是由脊神经的()发出的。

A. 颈丛
B. 臂丛
C. 腰丛
D. 骶丛

某校一男生李某有经常性的心率不齐现象,曾去医院检查过。在一次校运动会中,李某报名参加了1500米长跑项目。但比赛途中,李某突感不适,出现胸闷、胸痛等现象,可他仍然坚持跑完了全程,到终点时却突然晕倒。对此,教师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后在送往医院的路上李某心脏停止了跳动。问题:(1)分析李某晕倒的原因,教师应如何处理这种现象。(2)分析导致学生李某心脏停止跳动的原因,以及应如何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

案例分析题材料一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日)井上清《日本历史》 材料二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他们醉心于此,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 材料三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友好交往最主要的内容是,大批中国留学生到日本学习。1896年清政府第一次派赴日留学生13名。此后中国留学生逐年增加,1903年增至1000人,1905年后半年骤增至8000人,是留学日本最盛时期。这次高潮与隋唐时期第一次高潮的不同点是因为日本学习西方有成效,所以中国人到日本去,学习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文化艺术,来挽救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瓜分危机的中国。--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问题: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唐朝时中日交往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导致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交往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导致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