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下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 应与方法的培养、能力的提高融为一体
B. 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注重熏陶感染与潜移默化
C. 情感教育应渗透于语文日常教学活动中
D. 应作为语文教学中必须实现的一项任务进行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朗读中的轻声现象。为了让学生形象理解,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 “她的嗓音很清亮”中的“清亮”
B. “他这人心眼儿实在”中的“实在”
C. “你这人真不地道”中的“地道”
D. “那件事有眉目了吗 ”中的“眉目”

王老师在讲解布封的《马》时,让同学们列举和作者同国别的作家的作品,下列举例正确的一项是()

A. 但丁—《神曲》
B. 同汤达—《红与黑》
C.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D.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我们的活动任务是“涵泳品味,体悟情感”。“涵”,就是没入水中,“泳”,即游泳。这个词表明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这首歌呢 生:反复朗读。 师:【B】对!反复朗读,反复品味,沉潜其中,才能捂得真味。这是学习语文的规律。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歌,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教师在音

A. “活动任务”四个字体现了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的教学思想
B. 诗歌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故这里应把朗读权交给学生,教师示范容易限制学生的创造性理解
C. 让学生“学一学”“改一改”,既体现了教师的自信,又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D. 在学生朗读后,以学生的“问题”和“感受”切入文本,符合学习规律,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在讲完《三峡》后,教师设计了两道有创意的语文作业。 师:长江三峡,美不胜收。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来一场三峡之旅。 作业一:现在请你担任某旅游局的宣传员,根据郦道元《三峡》的描写,查阅相关的资料,利用你的绘画、书法技能,发挥想象,选择任意一个主题,策划一份关于三峡景点的宣传广告。 作业二:现在请你担任某一旅游局的导游,为到三峡来游玩的游客讲

A. 作业一: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各种技能设计宣传广告,把文章抽象的文字描述化为具体、短小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从深层次了解三峡,这种作业形式值得提倡
B. 作业一:学生完成这一作业,不仅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还要有思考、动手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去了解广告的基本特点,训练了学生撰写广告的能力,侧面提高写作水平
C. 作业二:训练学生写解说词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但是从教学上面来讲,一定程度上会耽误学生的课业
D. 这样的设计非常实用,符合社会的需要,真正体现了生活化语文的理念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