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关于这句话,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 本句话和尧有关。
B. 其中的“百姓”特指某位官员。
C. 这里呈现了古人所想象而非现实的一种政治形态。
查看答案
“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这里面的“五教”指的是什么:
A.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 礼、乐、射、御、书
C.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
“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根据这两句所表达的意思,以下哪种论述是正确的:
A. 以圣人、君子的言行提醒我们要对“新民”,即改造民众
B. 君子的至德是要求我们用威严的态度实现对愚昧大众的彻底改造
C. 圣人要求我们事功之学的首要任务是“净他意”
“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关于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 提醒我们对待“小人”也应给予适当的教育和鼓励。
B. “小人”是“大人”的差别是天生的,且永无无法弥补这种差距。
C. 就算是一个恶人,他看到小孩子掉到井里,也有恻隐之心,是因为他的内心有“仁”,内心有良知良能。
关于先秦儒家对人的教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在对普通大众的教化方面,儒家的立场与法家截然不同。
B. 孔夫子说“食色性也”,表明了儒家完全忽略了人性恶的层面。
C. 先秦儒家的教化注重人格典范的示范效应,着力于塑造圣王以及君子的形象,使他们的言行成为民众的日常生活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