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关于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 提醒我们对待“小人”也应给予适当的教育和鼓励。
B. “小人”是“大人”的差别是天生的,且永无无法弥补这种差距。
C. 就算是一个恶人,他看到小孩子掉到井里,也有恻隐之心,是因为他的内心有“仁”,内心有良知良能。
查看答案
关于先秦儒家对人的教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在对普通大众的教化方面,儒家的立场与法家截然不同。
B. 孔夫子说“食色性也”,表明了儒家完全忽略了人性恶的层面。
C. 先秦儒家的教化注重人格典范的示范效应,着力于塑造圣王以及君子的形象,使他们的言行成为民众的日常生活准则。
阅读一流的经典的重大意义有:
A. 帮助我们快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
B. 获得线性排列的封闭的知识体系
C. 获得人文素养
一百多年前,清末中日战争,日本胜利之后,辜鸿铭的朋友伊藤博文来中国游历。\n辜鸿铭送给伊藤博文他刚出版的《中国人的精神》,伊藤博文说:“这些东西都过时了。”\n辜鸿铭的回答说:“两千年前三三得九,现在还是三三得九。”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
A. 辜鸿铭对中国文化有着绝对的自信。
B. 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主要是数学。
C. 数学真理是永恒的,人文的东西并没有永恒性,需要与时俱进。
请问“內明”学问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哪一家?
A. 墨家
B. 道家
C. 杂家
D. 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