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为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合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们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的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炫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 ]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人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成与发展等等。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布局谋篇,叙议结合,有的放矢,充分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
B. 第二段中划横线的词语,在内容表达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说明了人们对建筑的感受是具体的
C. 文章的第一段从建筑美感的来源、具体内容、演变性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D. 文章结尾提出了作者的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学法则入手来研究建筑美学
查看答案
四、定义判断每道题中都给出了一个概念的定义,请你根据这个定义,从四个备选的事物或行为中选出一个最为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典型事物或行为。注意:在这项测验中,本定义被假定为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下列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
A. 甲乙之间买卖假烟的合同
B. 王某邀请朋友去饭店吃饭、娱乐
C. 某县分管副县长与酒厂厂长签订酒厂如完成税收指标县政府给予奖励的合同
D. 20岁的张某在其父亲死后决定放弃继承
二、演绎推理每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假设是正确的,不容量疑的。你根据这段陈述,选出一个答案。注意,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不需要任伺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人口,其实人不光有张口,首先有双手,即人不光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而且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更重要的是人作为物质资料的生产者所创造的物质资料,要比人作为物质资料消费者消费的物质资料多得多,因此,人是最宝贵的,人多是优势。 以下哪项最有力地削弱了上述论证( )
A. 人口的膨胀不利于维持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例如,将导致耕地减少、环境污染等等
B. 膨胀的人口将增加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C. 人作为物质资料的消费者是五条件的,在任何时候人都要吃饭穿衣,而人作为物质资料的生产者是有条件的,因为他要受到有限的物质资源的制约
D. 地球只有这么大,许多地区如沙漠、戈壁、高原尚不具备开发的条件
二、演绎推理每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假设是正确的,不容量疑的。你根据这段陈述,选出一个答案。注意,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不需要任伺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只有钓鱼技术高超的人才能加入钓鱼协会;所有钓鱼协会的人都戴着太阳帽;有的退休老同志是钓鱼协会会员;某街道的人都不会钓鱼。 由此不能确认的一项是( )。
A. 有的退休老同志戴着太阳帽
B. 该街道上的人都不是钓鱼协会会员
C. 该街道上有的人戴着太阳帽
D. 有的退休老同志钓鱼技术高超
本部分均为单选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驾驭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对词、句子、篇章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根据上下文,恰当选用词语;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 注意:问题可能是选择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使表达最为准确,也可能是考查对文字内容的理解,你的选择应与题目要求最相符合。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在地球长期进化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向人们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人类未来的新能源是什么 自从1954年世界上首座试验性质的核电站在前苏联投入使用以来,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站已达400多个。它主要是用中子轰击铀235或钚239,使原子核产生裂变,释放出大量能量。但是,用于核电站发电的裂变材料也是有限的,有专家估计,依照现行的核电站需要,地球上裂变材料用不到100年,因而许多专家认为,人类社会的未来能源将主要是聚变核能。 从太阳发出的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光和热以及氢弹的世大威力上,我们可以看到氢元素的核聚变反应会释放大量的能量。据测算,一升水中所含有的氢的同位素——氘,发生核聚变反应所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的能量。这就是说,地球现存的氘等聚变材料可供人类使用亿万年。所谓核聚变反应,就是在两个氢原子核充分接近时,它们之间的引力将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同时放出大量能量。但是要使两个氢元素的原子核充分接近,就必须把它们加热到上亿度的高温才能克服相互间的静电斥力。而要使足够多的原子核有发生核聚变的机会,还必须把一定量的上亿度的反应材料约束足够长的时间。这正是受控核聚变研究的[ ]所在。从科学家们认识到核聚变将成为人类社会有希望的能源以来,已有半个世纪了。在发达国家中,受控核聚变研究已面临着科学上的突破,预计下世纪中叶示范性的商用核聚变反应堆将会问世。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类所以不断寻求未来能源是因为化石能源和核裂变能源的蕴藏量极为有限
B. 核聚变要真正成为人类社会未来的新能源,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实现规模性的聚变
C. 核聚变原理告诉我们:氢原子核之间“引力”与“斥力”并存,只是“斥力”大于“引力”
D. 氢弹已研制成功的事实与示范性商用核聚变反应堆下世纪中叶将会问世的预测,两者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