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学之既成,德性内充,必有光辉著见乎外者……盖粗厉感慨,则必发上冲冠;刚暴狠愎,则其容悻悻然;将有求者,必以喜随人。如此者不可胜计也。然则德至于圣人之地者,其必有圣人之容,如‘天子穆穆,诸侯皇皇’是也。”关于本段话,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 “德至于圣人之地者,其必有圣人之容”,“圣人之容”指的是圣人的长相。
B.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外表是能看得见的。
C. 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修养,涵养自己的德性,这样才可能从里到外焕发出真正充实的美。
D. “容止”虽然是外在的,但与一个人的内心境况和修养紧密关联。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请问“內明”学问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哪一家?

A. 道家
B. 杂家
C. 儒家

以下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亲民”解作“新民”的人是:

A. 朱子
B. 郑康成
C. 孔颖达

达到“无可无不可”境界的人是:

A. 墨子
B. 孔子
C. 辜鸿铭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关于这句话,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 本句话和尧有关。
B. 其中的“百姓”特指某位官员。
C. 这里呈现了古人所想象而非现实的一种政治形态。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