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设计《乡愁》教学方案时,教师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重点,下列挖掘本诗“美点”的方法,正确的是()

A. 利用海峡两岸山水的自然之美反衬诗歌情感的凄美
B. 抓住夸张手法探讨诗人内心深处隐藏的多年企盼
C. 通过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层层推进的写作手法
D. 体会诗歌节奏,品味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乡愁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教研组长:写作教学往往依附于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写作教学效率不高。下周要给高一新生上写作课,大家有什么建议可以自由畅谈。师1:上次组里安排我调查新生的写作困惑,我先汇报下:多数学生觉得没东西可写,凑字数,压力大;不喜欢老师的命题形式,感觉有点远离生活。师2:既然这样,我觉得第一次写作课就可以把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明白生活是写作的重

A. 读写结合教学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B. 学生的写作困惑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依据
C. 社会生活和日常阅读都是学生写作内容的来源
D. 教师认为应当引导学生将写作融入个人的生活

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古今异义词”的用法,下列不合适的是()

A.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C.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D.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阅读《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定一位学生,学生上台板书)师:(A)字写得还不错,笔顺正确,结构匀称,值得大家学习。师:(B)再请一位同学当小老师,给全班朗读课文。(学生纷纷举手,指定一位同学朗读,安排其他同学纠错)师:这位同学读得还不错,其他同学听得很认真,纠正了几个读音错误,下面全班齐声

A. 评价内容具体,对全班同学书写具有引导作用
B. 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利于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C. 即兴唱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教学重点
D. 朗渎后直接分析结构,缺乏过渡,略显突兀

学完《雷雨》,教师向学生介绍欧洲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的创作原则。下列遵循这一原则的代表作是()

A. 关汉卿《窦娥冤》
B. 郭沫若《屈原》
C. 莫里哀《伪君子》
D.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