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清明作为一个节日,来源和功能都要复杂得多,清明节的主要节俗为扫墓和踏青,很大程度上是融合了寒食节以及上巳节的习俗。寒食节一般在清明之前, 期间禁止生火,只吃冷食。在汉代或以前,有的地方寒食禁火时间甚至有长达一个月。据《后汉书·周举传》记载:周举担任并州刺史时,太原郡旧俗不举火一月, 不过时间在冬季。大约在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两天。南朝《荆楚岁时记》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到了唐代,寒食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唐以后式微,多数地方日期逐渐减为一天,最后与清明合二为一,其节令食俗和扫墓祭拜之风一并成为清明节的习俗。这段话说明:
对于寒食禁火习俗的起源,一般认为与上古仲春时节的改换新火仪式有关。《周礼·秋官·司烜氏》载:“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郑注曰:“夫遂,阳遂也。”又注曰:“为季春将出火也。”这段话记录了周代由司烜氏在仲春之时执木铎通知国中人禁火,然后到春末再采日光之火的习俗,但是并未提到寒食。把禁火和重新生火跟寒食联系起来相对较晚,《荆楚岁时记》“寒食”条云:“按周书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 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这两段是作者引证文献是要探索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