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 材料2 2009年11月21日上午,昆明市区大型商业区螺蛳湾批发市场由于拆迁引发上千商户上街堵路事件,附近交通陷入瘫痪。早上八点钟开始,上千商户就一直聚集在双龙商场门口,阻断交通,抗议拆迁。上午九时许,螺蛳湾市场及云纺商业区百余名不愿搬迁的商户聚集到云纺家乐福门口,散发传单,煽动抵制关闭市场。随即,现场围观人员聚集了上千人,并向环城南路扩散,部分人员沿途砸毁施工隔离栏,强行将施工隔离栏拖到路中央阻断环城南路单向交通。聚集人员步行至双龙桥十字路口,将四个方向交通堵断,砸毁南坝路口施工隔离栏,并将3辆出警警车围堵在路中。中午十二时许,聚集人员从双龙桥头步行返回到隆盛门时,又在螺蛳湾直街对一辆工程车辆进行围堵,将车辆前挡风玻璃砸毁后,强行将工程车推出隆盛门牌坊外,并冲倒环城南路交通隔离栏。在此期间,聚集人员情绪激动,并用砖块攻击现场值勤民警,致数名民警不同程度受伤。正常营业的商户纷纷关门停业。中午十三时,警察开始释放烟雾弹驱散人群。 二十一日下午十六时三十分,昆明市公安局与西山区商务局就螺蛳湾片区发生部分商户聚集事件召开新闻通报会。会上,昆明市公安局发言人姚志宏表示,“这是少数不愿搬迁商户聚众闹事,市公安局已经平息该事件,并将二十四名涉嫌聚众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并带头组织煽动的人员带离现场审查。”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3 2009年7月9日晚,一位老人站在兰州南滨河路金港城小区北门前的斑马线上,手中拿着砖块,只要有车辆闯红灯经过,老人便会用砖块砸向违章车辆。记者随后问老人砸车的原因,老人告诉记者,他砸车是为教训那些无德司机。 老人称,他已年过七旬,行动有些不便,在该斑马线上多次差点被车撞到,当日也险些发生意外。由于无法使司机做到文明驾驶,他气愤之极就用砖块砸闯红灯的车辆。 目击者称,老人从晚上7时就开始砸车。记者在现场的半个小时内看到,有8辆车被砸,虽然记者和众人也劝说老人不要砸车,但是老人还是坚持砸车,后来还有两三个老人也加入到砸车的队伍中来。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的司机闯红灯经过。 记者在现场看到,老人每砸一辆车,人群中就会传来“砸得好”的声音,一名金港城的住户称,老人的做法很解气,狠狠地“教训”了那些无德司机。 ——摘自2009年7月10日大河网 材料4 甘肃兰州74岁的退休老教师阎政平因用砖头怒砸斑马线上的违章车辆,一时间风靡网络,“板砖大爷”、“砸车老人”、“今天,你砸了吗?”成为网络热词。日前,“板砖大爷”接受齐鲁电视台《开讲天下》节目邀请,飞抵济南,与知名媒体评论人、律师、学者及市民代表一起“坐而论道”,就砸车事宜展开激烈辩论。 在节目现场,老人说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还承诺今后不会再砸车,也希望其他民众不要再效仿他。 ——摘编自华商网 材料5 通过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摘自2008年2月28日新华社《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如何树立正确的法律自由和平等观念。 (2)如何树立正确的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3)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和其特征,如何培养法律思维。 (4)法律权威的来源,怎样维护法律的权威。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蒂由经验而来。” ——摘自洛克:《人类理智论》 材料2 “感觉对于我们的一切现实认识虽然是必要的,但是不足以向我们提供全部认识,因为感觉 永远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例子,也就是特殊的或个别的真理。然而印证一个一般真理的全部例 子,不管数目怎样多,也不足以建立这个真理的普遍必然性。”“只有理性才能建立可靠的规律, 并指出它的例外,以补不可靠的规律之不足,最后更在必然后果的力量中找出确定的联系。这样 做常常使我们无需看实际经验到影像之间的感性联系,就能对事件的发生有所预见,而禽兽则只 归结到这种影像的感性联系。”“灵魂原来就包含着多种概念和学说的原则,外界的对象是靠机 缘把这些原则唤醒了。” ——摘自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 材料3 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 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的构成、形成过程。 ——摘自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请回答: (1)说明材料1—3各自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作用的不同态度。 (2)运用所学知识,简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现在才有的,但是在各个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现在的条件下,所谓人民内部的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 ——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请回答: 论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一位山东“最美女孩”车流中救助陌生伤者的义举,以及车祸肇事者、被救者、施救者三家人“因祸结缘”的故事,正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这位名叫刁娜的24岁龙口姑娘,前不久与丈夫在下班途中,看到一位女子被撞倒在路中央。为了不让伤者被二次碾轧,“不让小悦悦悲剧重演”,刁娜与丈夫毫不犹豫地下车救人,一边拨打急救电话,一边护在伤者身前疏导交通。天色较暗,车流中的刁娜不幸被撞倒,右腿骨折。刁娜的善举也感染了车祸中的肇事者、被救者,他们用友善、谅解和诚信,续写了一段关于良知、公德与责任的佳话…… 这段时间,摔倒的老人无人扶、轧伤的孩子无人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这些原本天经地义的行为成为迟疑不决的纠结。在一个民族陷入集体的道德焦虑、道德追问之时,刁娜的善行义举,各方的人性善良,既是一抹亮色,也让我们深思…… “大义大勇”在生活中并不多见,更多的则是举手之劳的平凡善举。拥挤的公交车上,能否为白发老人让个座?有人问路,能否耐心回答甚至送上一程……勿以善小而不为,人性的善良温暖就在这样的微小善举中,不断凝聚成“最美”的风景。 爱,是一次举手之劳,也应是长久温暖;是危难之下的“最美”,也是日复一日的“平常”。与其一味痛心于道德缺失,呼唤着道德复苏,还不如从自己开始,唤醒真善美的人性。从政府、媒体到每一个人,都合力凝聚真善美的力量,抑止假丑恶的泛起,从指责“路人”走向从我做起、走向道德践行。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2 以道修身,以德治国。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崇尚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007年7月,在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6周年暨第5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到来前夕,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发起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活动。当年金秋,首批53位“全国道德模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隆重表彰。此后,每两年一届道德模范的评选。截止2011年,三届道德模范评选,162位全国道德模范。 这些普普通通的公民,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方面感动着世人,感动了中国。他们同样以平凡无私的举动,创造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迹,传递着人间温暖,传递着善行的力量。 2011年,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10周年。人们正欣喜地看到,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我国正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全民族素质得以提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初步形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在顺利推进。 ——摘编自中国文明网 请回答: (1)如何正确理解:指责“路人”不如践行“最美”? (2)评选表彰道德模范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3)请谈谈如何锤炼个人品德。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人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 请回答: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和材料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