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人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 请回答: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和材料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请阅读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爱尔维修说:“我们在人和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的教育所致。”“人是环境的产物”。“造成各个民族的不幸的,并不是人们的卑劣、邪恶和不正,而是他们的法律不完善……法律造成一切”。“必须有天才,才能用好法律代替坏法律”,“一些伟大的君主在那里召唤天才,天才则召唤幸福。”“意见支配世界”。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摘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为什么从“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出发却得出了“意见支配世界”的结论? (2)结合材料2,说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观点。 (3)请说明材料1和材料2的根本分歧。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革命的胜利,在我国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劳动人民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人民革命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近四分之一的大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前进的信心。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久远的影响。 ——摘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如果联合政府成立了,中共将尽心尽力和蒋主席合作,以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摘自1945年9月27日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问 材料2 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方针下,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现三民主义的方针下,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摘自1945年10月8日毛泽东的演说 材料3 双方又同认蒋主席所倡导之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及党派平等合法,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 ——摘自1945年10月10日《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材料4 今年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死敌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蒋介石作伪总统,就是他快要上断头台的预兆。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 ——摘自中共中央1948年劳动节口号 请回答: (1)在材料1、2中,毛泽东为什么要提出“彻底实现三民主义”?毛泽东的这种说法的政策依据是什么? (2)材料3中提到“国共双方同认……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事实上双方在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上是否真的完全一致?如不是,那又有何原则分歧?国民党的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1、2和材料4,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

[A] when [B] who [C] that [D] where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