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17):求助者:这真的正常吗?如果我告诉你,我们之间有很亲密的行为,这也算正常吗?心理咨询师:那就不正常了。咨询师之前多次使用了具体化技术,但此时没有进一步提问“很亲密的行为”具体指什么,可能反映出咨询师()
A. 已明确知道亲密行为的具体含义
B. 知道咨询中隐私问题可问可不问
C. 主观判断求助者存在婚外性行为
D. 担心追问隐私问题使求助者反感
查看答案
案例一(33):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第二次咨询的谈话片断:心理咨询师:上次咨询结束时,我请你回去后再仔细思考一下,不知结果怎么样?求助者:我回去后想了很多,突然发现,我真正的苦恼似乎不在于眼前这件事,迷茫的也不是该怎么办,而是我觉得自己变得不认识自己了,我怎么能这样呢?怎么能做出这种事呢?我还是那个阳光、充满正义感、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被大家夸奖的好孩子吗?想到
A. 完成了家庭作业
B. 明显出现了反复和倒退
C. 进行了自我探索
D. 因咨询带来了新的问题
案例一(2):求助者:我母亲是两个月前去世的,虽然说我们早有准备,但还是很伤心。心理咨询师:您家里一共有几个孩子?您父母以前和谁一起住?您现在每天陪着您父亲吗?老人现在是自己一个人住一个房间吗?求助者:……问题有点多,我先回答哪个?心理咨询师:抱歉!我问的有点快了。还是按您自己的思路说吧。上一段咨询师运用上述技术可以达到的目的和作用包括()
A. 加强理解、促进沟通
B. 澄清求助者表达的模糊不清的观念问题
C. 对求助者问题作理论上的分析
D. 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
案例四: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6岁,未婚,硕士研究生学历,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亲在春节时突发心脏病去世,求助者非常痛苦,久久不能摆脱。近来经常有不安感,害怕自己或母亲也有什么不幸,为此生活中总是小心翼翼,就连乘车时都担心发生车祸。因担心安全,多次婉拒公司的出差任务,借故不参加各类聚会,求助者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头,为此内心非常苦恼,情绪也有些低落。觉得
A. 症状持续时间
B. 是否己经出现泛化和回避
C. 对疾病的认知
D. 情绪表现与现实是否相符
案例一(12):心理咨询师:我们可能先要弄明白,“你的男朋友”,“你喜欢你们部门经理”,这些具体都指什么?求助者:我没听明白。心理咨询师:你如何界定你说的“男朋友”?你所说的“喜欢”具体含义是什么呢?咨询师在本段中的提问,表明了咨询师()
A. 出现了多重提问的失误
B. 出现了纠缠于问题细节的失误
C. 利用具体化技术明确求助者的问题
D. 想了解求助者所用概念的准确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