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学生英汉互译的语言表达能力
B. 学生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
C. 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水平
D. 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化的能力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某教师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一观点感受颇深,下列感受不恰当的是()

A. 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B. 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C. 要注重学生对语文材料解读的模式化
D. 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文明旅游”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教师请学生运用幽默语言提示人们爱护草地,下列学生表达合于要求的是()

A. 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情
B. 小草长得好,路过绕一绕
C. 小草绿油油,爱惜记心头
D. 眼前芳香草,千万莫醉倒

阅读“戏剧活动”的设计,按照要求答题。第一阶段,学生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推荐的课外读物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寻找感兴趣的材料,改编成剧本。第二阶段,学生举办剧本推介会。大家交流、欣赏各自改编的剧本,评选出优秀剧本,供同学们选择排演。第三阶段,戏剧展演。学生依据事先研制的戏剧表演评价规则,对各个剧目演出情节进行评价,评选优秀剧组、演员等。对上述“戏剧活动”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教师意在强调学生应将阅读结果转化为表演活动
B. 设计体现出以评价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理念
C. 教师搭建校园明星成长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兴趣
D. 设计让学生做实施者、评价者,教师则做旁观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占文中年龄的称谓的诗句,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垂髫:婴儿一两岁
B. 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束发:少年十七八岁
C. 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豆蔻:女子十五岁
D.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加冠:男子二十岁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