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D.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作为一国基本国情的各个方面存在着种种客观的复杂联系,人们以创造一定的条件来改变某些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却无法改变这些联系背后的规律本身。这一事实说明()。

A. 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B. 人们可以创造一定的条件来改变某些联系的内容和形式,说明联系不具有客观性
C.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变或消灭它
D.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关系。 ()

丁某原系A市B区国家税务局副局长。B区国家税务局在征税过程中,发现管区内个人独资私营企业“腾飞”鞋厂长期偷税漏税,其法定代表人刘某对税务执法人员态度蛮横,既不配合调查,也不承认错误。经查,该企业累计偷税达50余万元人民币。税务执法人员认为刘某已构成刑事犯罪,准备将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刘某得到消息,通过熟人找到丁某,请求丁某帮忙,承诺如能不将其移送司法机关,不仅承担丁某女儿出国的费用,而且送丁某人民币8万元。丁某遂利用副局长身份,决定只对刘某作补交税款的处理,而未将刘某移送司法机关。 事后,刘某送给丁某现金人民币8万元,美元1万元。此外,丁某在任税务局副局长期间还利用职务之便将局里税收执法中收缴的罚没款6万元据为己有。我国《刑法》规定的贪污罪、受贿罪的罪过形式是()。

A. 过于自信的过失
B. 疏忽大意的过失
C. 直接故意
D. 间接故意

“主体是人,客体是物”与“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观点()。

A. 都是从实践和认识关系中抽象出主体和客体,因而都是正确的
B. 都把人变成脱离社会具体性和历史性的抽象存在物,因而都是错误的
C. 前者孤立地理解主客体,没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关系中区分主客体,因而是错误的
D. 后者是从实践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这两个方面去理解主客体关系,因而是正确的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