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列内容不属于必修4的是()。
A. 算法初步
B. 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
C. 平面上的向量
D. 三角恒等变换
查看答案
经过点(2,-3,-5)且与平面6x-3y-5z+2=0垂直的直线为()。
在弧度制的教学中,教材在介绍了弧度制的概念时,直接给出“1弧度的角”的定义,然而学生难以接受,常常不解地问:“怎么想到要把长度等于半径的孤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学生便更加感到乏味:“弧度,弧度,越学越糊涂。”“弧度制”这类学生在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从未碰到过的概念,直接给出它的定义,学生会很难理解。
问题:
(1)谈谈“弧度制”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作用。(8分)
(2)确定“弧度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0分)
(3)根据教材,设计一个“弧度制概念”引入的教学片段,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抽象概念的过程。(12分)
案例:
下面是一位老师在讲“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探究”第一课“探究指数函数定义、图象及其性质”时的教学片段,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不断地沿同一方向对折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找出折叠的次数与某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吗?为了简化问题,不妨假设纸的初始面积为单位1。
师:现在同学们开始做,请找出自变量是谁?自变量和那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关系式是什么?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生:我们探究的是折叠次数是自变量,折叠次数和纸的层数的关系式是y=2χ(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上折叠次数χ:0 1 2 3……,下一行写上纸的层数y:1 2 4 8……)
师:还有没有同学找到了不同的关系式?请举手。
生:我们找的自变量也是折叠次数,折叠次数和纸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式是y=(1/2)χ。(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上折叠次数χ:0 1 2 3……,再下一行写上y:1 0.5 0.25 0.125……)
师:列出的这两个函数解析式的形式有什么共同特征?把它们的定义域扩充到全体实数后就成了一个新的函数,我们看自变量的位置在指数的位置,我们给这一类函数起名叫指数函数(这时候板书课题)。
问题:
(1)该教师在引入新课题时用了什么方法,对此你有何看法,并说明理由。(15分)
(2)请对该教师的课堂提问作出评析。(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