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道德建设主题 [背景材料] 一位普通农妇刘女士在骑电动三轮车赶集的归途中,遇到同村76岁的李老太太及其孙女步行回村,遂热心搭载她们坐“顺风车”。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三人均受伤,其中李老太太伤情最重,经抢救无效去世。出于愧疚,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经济赔偿,而李老太太家属四次坚决拒绝。刘女士说:“如果不是我好心办坏事,老太太就不会走得这么早。无论花多少钱都必须补偿!”李老太太家属则说:“我们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好报。” [习题] 背景材料中讲述了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请你以这个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 2.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证券委托买卖中,当委托买入时发现资金帐户不足,则应______。

A. 提供融券交易
B. 通知追加资金
C. 拒绝委托
D. 应提供融资交易

我国目前规定,每个交易日连续竞价时间为______小时。

A. 4
B. 5
C. 6
D. 7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题 [背景材料]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所有文化的载体,只有建成覆盖全国的公共文化体系,文化建设和发展才有基本保障。 简而言之,公共文化活动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利而主办的,公共文化权利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终极目标,也就是说,公共文化活动应该以实现公众的文化权利为第一目标。但在其实际的运作中,却往往背道而驰。我们的公共文化活动,有许多是为了上级所布置的某项工作任务,或者为了配合某些经济的或者其他的什么活动。不是说公共文化活动和这些活动没有关系,事实上,它们之间的联系往往是天然的,难以割舍的。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在配合这些活动的同时,或者终止了我们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动,或者本应该投入到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动的各项资源被这些活动所挤占,从而导致公共文化活动成为经济等各项活动的附庸,失去了公共文化在政府文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得人民群众应该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权利难以得到保障。 [习题] 请参考背景材料,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主旨明确,内容充实,见解深刻;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总字数1000~1200字。

民俗文化主题 [背景材料] 某地一位刚结婚的年轻人说:“结婚闹得越凶说明人缘越好,喷彩带的不如喷可乐的,喷可乐的不如喷灭火器的,现在就这风气,很讨厌,但谁都拿它没办法。”社会科学院W教授表示,这种现象折射出民俗在时代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变异。不是在古典民俗基础上的接续和进化,而是价值失落、文化精神缺失导致的退化。“关注民俗,让民俗摆脱恶俗,这个意义肯定要大于修建一些复古建筑。” “所有的民间文化都是自发的,人们有这种感情,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老百姓是自己文化的主人,也是文化创造者,所以我们需要千方百计地唤起老百姓对自己文化的感情,这是非常重要的。”冯骥才说,民俗起源于民间,因此保护民俗最重要的是要唤起老百姓对民俗的感情,要唤起老百姓对文化的一种自觉和热爱,亲近并重温历史。 [习题] 传承了千百年的民俗既是老百姓共同认可的情感方式,也是一种心灵生活方式。冯骥才先生曾提到,“保护民俗需要唤起老百姓对民俗文化的感情”。请结合“背景材料”,以“莫让民俗恶俗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800~1000字。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