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30):心理咨询师:你的经济情况怎么样?求助者:还好,收入在同学中算高的,福利待遇也不错。“你的经济情况怎么样?”这样的提问,表明咨询师()
A. 提问过多
B. 提了可问可不问的问题
C. 恰当提问
D. 提了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
查看答案
案例一(32):求助者完成了心理测验,回到了咨询室。心理咨询师:(看了测验的结果)从结果看,有些与你所说的不一致,例如,你在抑郁自评量表上得分很高,而咱们谈话时你没有说自己情绪低落。所以你要想想,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咨询结束后你需要梳理清楚,通过心理咨询,你想得到什么心理帮助,解决什么问题,看看是否能形成明确的目标。我也认真地想一想,咱们下次再谈。对于今天咱们谈话的内容,我一定
A. 根据验证过的经验中的“图式”,客观解释
B. 注重行为观察,在现象与原因间建立联系
C. 抓住偏离标准的行为去思考问题
D. 抓住“显眼和突出”的事件,首先给以解释
案例一(29):求助者:我听到的啊!比如我进卫生间前,听到里面有人说话,但我进去后,她们马上就闭嘴不说了,这不就说明她们刚才在说我吗?心理咨询师:你进卫生间前,听到里面有人说话,但你进去后,她们马上就闭嘴不说了,可能说明她们刚才在说你,但还有其他可能吗?求助者:应该没有吧!心理咨询师:有没有这种可能,她们不想让你听到她们说话的内容,所以你进去后她们就不说了?
A. 确实出现了幻听
B. 存在着关系妄想
C. 确实存在着幻想
D. 性格上敏感多疑
案例一(32):求助者完成了心理测验,回到了咨询室。心理咨询师:(看了测验的结果)从结果看,有些与你所说的不一致,例如,你在抑郁自评量表上得分很高,而咱们谈话时你没有说自己情绪低落。所以你要想想,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咨询结束后你需要梳理清楚,通过心理咨询,你想得到什么心理帮助,解决什么问题,看看是否能形成明确的目标。我也认真地想一想,咱们下次再谈。对于今天咱们谈话的内容,我一定
A. 咨询师观察到的疑点
B. 根据测验结果发现的问题
C. 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D. 上级咨询师下达的谈话目标
案例一(19):心理咨询师:你做出决定了吗?求助者:实际上没有,我和男友相恋三年多,感情基础很好,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可理性和感性都告诉我,可能我的经理更适合我,也许他才是我最需要的。可他毕竟是有家室的人,我们两个如果结合,必定要伤害我男友和他的家人,这不是我的本意,我也不想当罪人。所以我近来非常纠结,非常苦恼。上述这段话,反映了求助者存在()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双重趋避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