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若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为-1/2,这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x的时,他更愿意放弃______单位x而获得一单位y。

A. 0.5
B. 1
C. 1.5
D. 2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剩余价值在生产中创造出来,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经过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的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通过剩余价值的分配。产业资本家取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取得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取得利息,大土地所有者取得地租。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规律。请分析说明: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第二种是生产资本输出,即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外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第三种是商品资本的输出。从输出资本的来源看,主要是两类:一种是私人资本输出,另一种是国家资本输出。私人资本输出主要包括: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各种对外证券投资;私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对外贷款;私人在国外的房地产投资和存款;私人对外开展商品和服务贸易等。国家资本输出主要包括:政府及其所属的金融机构的对外贷款;政府的对外援助,包括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向国际机构的投资,如对世界银行、欧洲开发基金、国际开发协会、亚洲开发银行等投资;政府在国外的资产等。私人资本输出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或利息,同时也是加强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的手段。国家资本输出则一方面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另一方面为维护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服务。在资本输出的三种形式中,商品资本的输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输出则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 ——摘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 分析说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是有史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深刻动摇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根基,危及资本主义的生存。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创造需求,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运行,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各国都建立了战时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全面统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有了更迅速、更普遍的发展,国家干预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最终得以形成。列宁曾指出:“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旧资本主义已被这场战争彻底摧毁,它已经让位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请回答: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资本主义经历了20世纪上丰叶的经济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本来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然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突然“柳暗花明”,出现了新的重大转机。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在世界上衰亡,反而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等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新变化,呈现出相对稳定与繁荣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由于东欧剧变等的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空前的低潮。在这种新的国际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150多年前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得出的“两个必然”的论断是否仍然有效人类社会的未来与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如何辩证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和“两个必然”请分析说明: 用辩证否定观分析说明“两个必然”。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