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案例,请回答1-50题:求助者:女性,61岁,退休干部。初诊时间:2016年1月5日。案例介绍:求助者的丈夫退休后情绪比较低落,每天在家里长吁短叹,饮食、睡眠变差。求助者担心丈夫会出问题,便教他使用微信,让他与朋友多联系。没想到丈夫学会微信后,与一位初中女同学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由此引发了家庭矛盾。几个月来求助者非常痛苦,由儿子、儿媳陪同前来咨询。第一次咨询:2016年1月5日。咨询过程:心理咨询师:您好!请坐!请问您需要我帮助您解决什么心理问题呢?求助者:刚过新年就来给您添麻烦,真是不好意思!本来觉得是自己的事自己能解决,但没想到事情越来越麻烦,连儿子、儿媳也帮不了我。我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心理咨询师:别着急,您先坐下,我给您倒杯水,咱们慢慢谈。您是希望单独和我谈,还是愿意让儿子、儿媳在这里陪您一起谈? 在以上谈话中,心理咨询师使用了()。
A. 直接逼问
B. 开放式提问
C. 间接询问
D. 封闭式提问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阅读梁实秋《谈时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0-32小题。所以有人宁可遁迹山林,享受那清风明月,“侣鱼虾而友麋鹿”,过那高蹈隐逸的生活。诗人济慈宁愿长时间地守着一株花,看那花苞徐徐展瓣,以为那是人间至乐。嵇康在大树底下扬锤打铁,“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刘伶“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植提壶”,一生中无思无虑其乐陶陶。这又是一种颇不寻常的方式。最彻底的超然的例子是《传灯录》所记载的:“南泉和尚问陆亘曰:‘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寸丝不挂即是了无挂碍之谓,“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境界高超极了,可以说是“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根本不发生什么时间问题。 作者引用苏轼、济慈、嵇康、刘伶等人对时间的态度想要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案例,请回答51-60题: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已婚,40岁,本科学历,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的儿子原本乖巧、听话,学习成绩也较好,但上初三后似有心事,显得有些郁郁寡欢,成绩下降明显,经常失眠。求助者和丈夫想了各种方法帮助孩子,但不见效。求助者为此非常着急,既愤怒又无奈,怪罪儿子不争气,,害怕一旦中考失败孩子这辈子就完了;觉得自己无能,教育不好孩子;最近经常与孩子、丈夫争吵,有时觉得头晕、憋气、胸闷;也想放下不管了,但又于心不忍,为此非常烦恼,失眠加重,工作也受到影响,曾到医院检查,未见明显躯体疾病。医生建议其进行心理咨询。 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
A. 一般心理问题
B. 躯体性障碍
C. 严重心理问题
D. 精神病性问题
根据案例,请回答1-50题:求助者:女性,61岁,退休干部。初诊时间:2016年1月5日。案例介绍:求助者的丈夫退休后情绪比较低落,每天在家里长吁短叹,饮食、睡眠变差。求助者担心丈夫会出问题,便教他使用微信,让他与朋友多联系。没想到丈夫学会微信后,与一位初中女同学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由此引发了家庭矛盾。几个月来求助者非常痛苦,由儿子、儿媳陪同前来咨询。第一次咨询:2016年1月5日。咨询过程:心理咨询师:您好!请坐!请问您需要我帮助您解决什么心理问题呢?求助者:刚过新年就来给您添麻烦,真是不好意思!本来觉得是自己的事自己能解决,但没想到事情越来越麻烦,连儿子、儿媳也帮不了我。我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心理咨询师:别着急,您先坐下,我给您倒杯水,咱们慢慢谈。您是希望单独和我谈,还是愿意让儿子、儿媳在这里陪您一起谈? 对本案例中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
A. 精神病性障碍
B. 一般心理问题
C. 严重心理问题
D.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根据案例,请回答1-50题:求助者:女性,61岁,退休干部。初诊时间:2016年1月5日。案例介绍:求助者的丈夫退休后情绪比较低落,每天在家里长吁短叹,饮食、睡眠变差。求助者担心丈夫会出问题,便教他使用微信,让他与朋友多联系。没想到丈夫学会微信后,与一位初中女同学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由此引发了家庭矛盾。几个月来求助者非常痛苦,由儿子、儿媳陪同前来咨询。第一次咨询:2016年1月5日。咨询过程:心理咨询师:您好!请坐!请问您需要我帮助您解决什么心理问题呢?求助者:刚过新年就来给您添麻烦,真是不好意思!本来觉得是自己的事自己能解决,但没想到事情越来越麻烦,连儿子、儿媳也帮不了我。我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心理咨询师:别着急,您先坐下,我给您倒杯水,咱们慢慢谈。您是希望单独和我谈,还是愿意让儿子、儿媳在这里陪您一起谈? 根据本案例的描述,推断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原因包括()。
A. 人格因素
B. 缺乏有效社会支持系统
C. 不良认知
D. 丈夫有出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