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因此,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一个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地球的表层,它由空气、水和岩石(包括土壤)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在这三个圈的交汇处是生物生存的生物圈。这几个圈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人类(生物)得以生存和发展。据科学测定,人体血液中的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同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十分相似,这表明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还表现在人体的物质和环境中的物质进行着交换的关系。比如,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人喝清洁的水,吃丰富的食物,来维持人体的发育、生长和遗传,这就使人体的物质和环境中的物质进行着交换。如果这种平衡关系被破坏了,人体健康将会受到危害。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要向环境索取资源。早期,由于人口稀少,人类对环境没有什么明显影响和损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自然条件主宰着人类的命运。到了“刀耕火种”的时代,人类为了养活自己并生存、发展下去,开始毁林开荒,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于是,出现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但因当时生产力水平低,所以人对环境的影响还不大。到了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学会使用机器以后,生产力大大提高,对环境的影响也就增大了。到本世纪,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空前提高,规模逐渐扩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据估算,现代农业获得的农产品可供养50亿人口,而原始土地上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及其供养的动物,只能供给1000万人食用。由此可见,人类已在环境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随之出现在人类面前。大气严重污染;水资源空前短缺;森林惨遭毁灭,可耕地却在不断减少;大批物种濒临灭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处在危机之中。日益恶化的环境向人类提出: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是当今最紧迫的问题。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几个圈

A. 两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某市新建污水处理厂项目,预计总投资10亿元,拟采用特许经营方式。通过招标,A公司与B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中标。A公司为国内一家污水厂运营公司,技术力量雄厚,但资金不足;B公司为国内一家基础设施投资公司,资金实力雄厚。中标后,该联合体决定成立一个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融资、建设和运营。 该项目的资金筹措方案为:A、B公司分别出资股本金1亿元和3亿元,项目公司从银行贷款6亿元,贷款利率为7%。假设社会无风险投资收益率为4%,市场投资组合预期收益率为12%,污水处理行业投资风险系数为1.1,所得税税率为25%。 [问题] 列式计算该项目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网络和现实之间,界限日益拉近,理性和守法是共同的通行证。 据新华社报道,近期,有个别网民在微博中编造、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北京市公安机关迅速展开调查,对在网上编造谣言的李某、唐某等6人依法予以拘留。电信管理部门还依法对梅州视窗网、兴宁528论坛等16家造谣、传谣,疏于管理的网站予以关闭。作为提供平台服务的网站,绝不能轻忽自身的管理责任。这不仅是出于社会责任感,也是追逐自身商业利益的必由之路。网站不能纯粹为了一时的人气和点击量,而放任蛊惑人心的谣言散布。网民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不能善加利用,最终会让网站辛苦搭建的平台毁于一旦。随着微博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不过,近来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不时出现各种谣言,一些网络名人之间相互攻讦,语言暴力泛滥,令人忧心。对此,一方面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管,但更为重要的还是网络参与者的自律,理性发言和恪守法律的底线。理性就是平等地、诚信地、建设性地讨论问题,不要谩骂,不要发泄,不要语言暴力。“网络暴力”问题,至少可追溯至2001年的“9·11”事件,当时,一些年轻网民以异乎寻常的言论,表达自己对现实暴力与恐怖主义的赞美。守法更该是网络发言者的底线。作为守法的网民,不能造谣,不能利用媒体制造社会恐慌,不能传播恐怖主义,不能恶意诽谤,等等。类似“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曾在微博上掀起轩然大波,引发社会恐慌。我国已有专门针对网络信息传播的制度,网络谣言一旦涉及“诽谤”“名誉”以及“公共安全”等,民法、刑法都有了相关规定。因此任何人在网络上发言,都不能再抱着“匿名化”“避风港”的心态,而是要习惯以法律规定的言论边界来约束自己。“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认证日益普及的微博时代,信息越来越和具体的人相关。别人关注你、转发你的信息,不仅是出于对信息的认同,同时还有对你个人所呈现出的立场观点、遵法守德、社会形象的追随。维护健康而有序的网络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责任。 网站如果轻视管理,最终结果会怎么样

A. 人气下降
B. 利润下降
C. 评价不佳
D. 毁于一旦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然而由此带来的农村留守人口现象直到21世纪初才真正引起全社会的关注。2008年,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留守妇女的人数占到了留守人口总数的一半。从社会关怀的角度看,儿童和老人是天然的弱势群体,他们自然会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然而农村留守妇女大多处于青壮年,是家中的“顶梁柱” ,她们的压力与苦痛却往往被忽略了,她们得到的关注也远远不够。2008年发布的一项课题成果从九个方面揭示了留守妇女群体存在的严重问题,有些数据触目惊心。比如,63.2%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孤独,42.1%的留守妇女经常或有时哭泣,69.8%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39%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压抑。当然,有些问题不调查我们也能想象得到,但这境到底意味着什么,外人可能很难体会。农村留守妇女身上很好地保留了中国女性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同时,她们又不是游离于现代生活之外的。通过电视、手机、网络等通讯工具,她们也越来越多地看到了新兴的生活方式,感受到社会的急剧变革。但她们又必须忍受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承担繁重的生产与家务劳动。有一位留守妇女跟我说,她和丈夫结婚14年,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也不到一年。夫妻相伴、培育子女、情感抚慰是家庭的基本功能,但在留守人群中,家庭的基本功能长期缺失。大多数时候,在外务工的丈夫,受制于城市里繁重的体力劳动与微薄的经济收入,对妻子连最基本的关怀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提不上其他方面的补偿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是为了让生活越来越好。如果留守家中的妇女不堪重负,家庭难以支撑,不仅会让城市里的劳动力失去稳固的后方,还会直接影响下一代子女的健康成长。相比劳动力流动的初衷,这就得不偿失了。对于基层政府来说,维护好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为留守妇女免除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就是对她们最好的帮助。比如,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以减轻她们的生产负担;在涉及拆迁等利益分配事务上,确保公平公正,避免加重她们的弱势心态等。从全社会来看,我们一定要有正视这一问题的意识,通过制度安排逐步缓解困境。比如,为留守人口发放通讯补贴,为务工人员提供休假和探亲福利等。目前虽然还有很多困难,但从容易的事情做起,状况总是会慢慢改善的。 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

A.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
B. 我国城市化发展问题
C. 我国农村妇女的生活状况
D. 造成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原因

许多人发现,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的女性化男生在增多。其实,男生的女性化本质上是性别感错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中小学女教师过多也是造成男生女性化的原因之一,过于突出的女性氛围当然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不利影响。家庭教育的失误是造成性别感错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于是家里男孩儿当女孩儿养和女孩儿当男孩儿养的情况不难见到。结果有些男孩儿长大了行为类似女生,从而经常遭人嘲笑。这种状况要经过艰难的抵抗,才能回复到正常。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行为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行为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受到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因而对孩子性别教育的缺失,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其结果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它带给孩子的将是心灵的扭曲和伤害。性别教育包括一定的性知识教育,但是性知识教育绝非性别教育的全部。在欲望泛滥的今天,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给他们一个不受侵害的童年和少年,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同时,家长和学校应该积极思考有效的性别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 这篇文章是为了说明:

A. 性别教育很重要
B. 性别角色的划分
C. 性别角色错位现象
D. 性别角色的决定因素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