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鲁迅笔下的阿Q,对于自己进监牢并不烦恼,而以为“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不仅如此,鲁迅用一百多字详尽描写“阿Q立志要画得圆”却未能如愿的过程,其用心又是什么 。 鲁迅在《阿Q正传》中并没有解答的问题却在杂文中显示了解答的钥匙。鲁迅认为,圆滑是中国国民性的特征之一,大团圆是中国小说戏曲的重要特征,甚至自然景观的欣赏也有“十景病”的圆满心理。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 第一段“其用心”所指的,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鲁迅详尽描写阿Q画圆圈,是为了突出表现圆圈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B. 鲁迅详尽描写阿Q画圆圈,正是要写出他的精神胜利法已使他走上了死路。
C. 阿Q努力把圆圈画得圆满,正是在追求心理上的圆满。
D. 阿Q努力把圆圈画得圆满,正是为了表现希求圆满的国民心态。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凉未寒,迷迷蒙蒙的雨丝,①沾湿了满地的香红,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那天独冲烟雨,原要去破庙中寻访画家刘国松,画家不在,画在,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该是一种意外的发现。从那时起,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在那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莲,当然也未曾向我展开她的灵魂。在那以前,我是纳息塞斯,心中供的 第二自然段开头说:“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这里的“画”指的是______

A. 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
B. 迷迷蒙蒙的雨丝,沾湿了满地的香红,美丽如画。
C. 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
D. 小莲池中的莲花,在迷蒙的烟雨中,豪艳而又冷隽,美丽如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凉未寒,迷迷蒙蒙的雨丝,①沾湿了满地的香红,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那天独冲烟雨,原要去破庙中寻访画家刘国松,画家不在,画在,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该是一种意外的发现。从那时起,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在那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莲,当然也未曾向我展开她的灵魂。在那以前,我是纳息塞斯,心中供的 文中编号的句子,对其修辞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①为比喻 ②为夸张 ③为拟人 ④为设问
B. ①为借代 ②为比喻 ③为拟人 ④为反问
C. ①为比喻 ②为夸张 ③为拟物 ④为反问
D. ①为借代 ②为比喻 ③为拟物 ④为设问

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 对文中第二段加粗的“此”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杜诗“忧国忧民”的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
B. 提倡诗人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忧国忧民”。
C. “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
D. 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鲁迅笔下的阿Q,对于自己进监牢并不烦恼,而以为“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不仅如此,鲁迅用一百多字详尽描写“阿Q立志要画得圆”却未能如愿的过程,其用心又是什么 。 鲁迅在《阿Q正传》中并没有解答的问题却在杂文中显示了解答的钥匙。鲁迅认为,圆滑是中国国民性的特征之一,大团圆是中国小说戏曲的重要特征,甚至自然景观的欣赏也有“十景病”的圆满心理。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 下面列举的历史变革,不属于“原地不动地画圆圈”的一项是:

A. 秦末农民起义——汉政权建立
B. 汉末军阀割据——三国鼎立
C. 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当皇帝
D.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