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完成96—100题。 人们要找出自然的规律,不借助对称也很难。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自然才一次次地打破人们先前找到的对称。 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的表现很明显,大概是因为物理学是个很重视规律的科学吧。且不说完美的牛顿力学如何不能完好地解释自然,让我们看看粒子物理学中三个起支撑作用的对称:一个是正反粒子变换对称(简称C对称),一个是空间(镜像)反射变换对称(简称P对称),另一个是时间反演变换(把时间颠倒,将T变成—T)对称(简称T对称)。对称就是不变性,也叫守恒,这些守恒是粒子物理学的支柱。举个形象的例子,比如我们的两只手,把一只手放在镜子上,镜子里边的手就与我们另外一只手一样,这种经过镜像反射的现象叫宇称。这两只手的行为遵从同样的物理定律,就像两只手对拍与一只手对着镜子拍是一样,这就是宇称守恒。当你一只手对着镜子拍时,镜子里的手或者说你的另一只手却不跟着拍,宇称就不守恒了。没想到的是,自然界还真是这样的不听话。 首先打破的是P守恒,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在分析最轻的奇异粒子衰变遇到的“θ—τ疑难”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样的怪事。没办法只能改变思路,提出宇称(P)可能是不守恒的,在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下,P是守恒的,但在弱相互作用下未经过判定性检验。只有提出在弱相互作用过程中,宇称不守恒,才能解决“θ—τ疑难”。后来的实验果然证明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恒的。为弥补这一缺陷(物理学家称之为破缺,比较形象,说明大网破开了一个角),又提出CP联合变换是守恒的,这样也能保证物理规律的不变性。 补起来的网自然有更多的弱点,不久,人们在K介子的衰变中发现了CP守恒的破坏迹象。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现象,人们不惜斥巨资建立了“B介子工厂”,据说B介子的行为可以更好地判定CP的守恒与否。几年的实验已经证明,CP确实不守恒,支柱有些动摇了。 我们知道,强作用、电弱作用、引力作用,这三种作用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对称的理论上的。可是实验不断发现对称不守恒,对现代物理不断造成冲击,使得破缺越来越大。与其说修补破网,有时可能不如重新编织一张新网来得更省事,就看能不能找到另外的对称了。 由此看来,不对称是合理的,可能比对称更合乎自然。用句哲学上的话来说,对称是相对的,不对称是绝对的。不对称才让科学有事可做。 人们猜测,无论是物质与反物质的破缺,还是生物分子的均一性,可能都与CP的不守恒有某种关系。因此,寻找CP破坏的机理,也就成为现代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CP不守恒正好说明规律只适用于特定范围,超出了特定范围的科学现象,就不能再用这个规律去解释了
B. 由CP守恒被打破,我们会想到,我们的世界是不是本来就是不对称的呢
C. 既然CP守恒被科学实验陆续打破,可以断言T对称也一定会被打破
D. 既然物理学中的一些对称被实验打破了,那么生物学或其他学科里的对称也可能被打破
查看答案
0,2,5,15,44,()。
A. 89
B. 110
C. 131
D. 132
阅读下文,回答111—115题。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的光辉之外,就不会产生更多有韵味的遐想了。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已经多少带有一丝贬义。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更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更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更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才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种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所有景物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虽是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唯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I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头,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惫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淡字。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下列各项中符合本文作者对该句诗的看法的是( )。
A. 贬低,因为“淡妆”加上“浓抹”这四个字本身,就已经多少带有一些贬义
B. 认同,因为苏轼笔下“浓抹”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自然景色,而不是上文所说的人的行为
C. 不解,因为“淡妆”和“浓抹”不可能共存
D. 淡然,因为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
A. 对
B. 错
本部分均为单选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驾驭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词、句子、篇章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根据上下文,恰当选用词语;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注意:问题可能是选择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使表达最为准确,也可能是考查对文字内容的理解。你的选择应与题目要求最相符合。阅读短文,完成86—90题。 基因污染是环保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反映了人类的预警意识,生物繁殖的本质是基因复制,而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这些外来基因可随被污染生物的繁殖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 1 ]而发生[ 2 ]。因此基因污染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断增殖和扩散的污染,而且无法清除。 现在已推广的几十种基因工程作物在审批时都认真考虑过它们的安全性,但事实证明过去的认识有局限性,更缺乏长期的数据。为了争夺市场,各生物工程公司过早的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来不及充分考虑和进行对人体、特别是对环境长期影响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则寄希望于转基因食物能够解决所面临的粮荒问题。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在企图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试验。 自从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已经不只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散播在几千万公顷的土地上,那就是基因工程农业作物。的确,我们现在所有的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它们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的不同,基因都有所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因改造并非是什么新鲜东西。人类的远祖从几千年前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开始,就不断地对农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但这并不能说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与传统农业生物没有本质区别。传统农业生物通过染色体重组发生的基因交换基本上是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而基因工程作物或动物则是“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与某些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使它们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新性状。基因工程生物还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移植”的基因可以来自任何生物,完全打破物种原有屏障“强制性”“移植”,这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是极少可能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在自然状态下,西红柿绝对不会有鱼类的基因,玉米也绝对不会有萤火虫的基因。因此从生物安全性这一角度分析,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是不能划等号的,而过去对基因工程食物所得出的“实质等同性”评价原则是不全面的。 地球现在已发现和未发现的生物物种有一千多万种,其各自独特的基因是在30亿年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是人类的巨大宝藏,也维系着人类自身的命运。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还能守住这个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吗 下列对“基因污染”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基因污染是人类对环境的预警意识的环保新概念
B. 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人工重组的基因
C. 基因污染是唯一可不断增殖扩散且无法清除的污染
D. 基因污染是天然物种掺进人工重组基因而不断增殖扩散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