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锁定“三农”。从“支农”经由“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到十八大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的总体部署,再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诸多时下“三农”热点争论问题的一锤定音。中央对“三农”问题的认识过程说明其是
A. 不断克服谬误,接近真理的过程
B. 主体对客体能动性的过程
C. 实践基础上能动反映的过程
D. 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过程
查看答案
目前常用的地锚结构形式不包括______。
A. 全埋式地锚
B. 半埋式地锚
C. 流动式活动地锚
D. 压重式活动地锚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2 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材料3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物体从高空下落的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16世纪时,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斯台文(1548—1620年)第一个向这一说法提出挑战。他拿了两个重量相差10倍的铅球从30英尺的高度同时抛下,结果仅需1.4秒便同时落地。但是,当时难以测定精确的结果。后来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先进行逻辑分析,指出A物比B物重,A物应当先落地,如果把两物捆在一起,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形。一方面,因为A+B比A重,它应先于A落地,另一方面A快B慢,B就会减慢A的下落速度,A+B比A后落地。这样,从同一前提出发就推出了截然对立的两种结论。这一矛盾表明,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不能自圆其说。进而,伽利略采用了一个很光滑的斜面,让两个不同重量的金属球滑落,结果还是同时落地,这才彻底推翻了流行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伽利略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自由落体定律。 ——摘自中国战略网:人物介绍 材料3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特点不同表现在______。
A. 设立条件不同
B. 利润分配方式不同
C. 投资回收方式不同
D. 经背管理机构不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
A.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体现
B. 一个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全新理论
C. 用现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解答、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D.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