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事件排序在回答问题时,要根据自己的一般知识和对事件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做些补充或合理的假设,以填补缺欠的信息。每道题给出五个事件,每个事件是以简短语旬表述的,接着给出四种假定发生顺序的数字序列,请你选择其中最合乎逻辑的一种事件舶序。注意要以最少的假设采联系和安排这五个事件的发生顺序。 (1)发明了指南针 (2)发现磁石可以吸起铁钉 (3)发现悬挂着的棍形磁铁总是朝向一个方向 (4)发明了电动机 (5)发现通电丝的周围可以产生磁场
A. 1-3-2-5-4
B. 2-3-5-1-4
C. 4-1-3-2-5
D. 2-3-1-5-4
查看答案
本部分均为单选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驾驭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对词、句子、篇章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根据上下文,恰当选用词语,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 注意:问题可能是选择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使表达最为准确:也可能是考查对文字内容的理解,你的选择应与题目要求最相符合。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除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受到污染之外,气候变化还有另一个重要后果:海平面升高。这种情况在上个世纪得到了广泛关注,法国气象局气候研究负责人解释说,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大陆冰川(而非大浮冰)融化和热膨胀(海洋表面水层扩张)”。IPCC的专家认为,到2100年全球的海平面平均涨幅将达到15~95厘米。有一条规则甚至指出,气温每升高1℃,海平面就会升高大约10厘米。 海平面升高将对沿海地带产生巨大影响。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变化将是坡度比较平缓的洼地被淹没。太平洋上的某些岛屿、三角洲地区、泻湖周围的狭长地带以及红树群落都可能会被淹没,甚至消失。同时,已经遭受冲刷剥蚀的海滨将被极大地“改造”。以费雷角半岛为例,法国气候学与环境学实验室的一名研究人员认为,该半岛的各处海滩都将受到更严重的冲刷剥蚀。如今,费雷角半岛的边缘每年向内陆缩减1.5米。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海洋不仅水平面上升,温度也会升高。由于海洋在陆地气候的变化中起着主要作用(通过海气热交换与热盐环流),海水温度升高令专家们不知所措。取样分析以及卫星观察使人们注意到一种正在发展的分层现象:海水表面与深水的温差越大,水流交换活动似乎就越少。温度升高会改变洋流活动吗尤其是湾流,这种在冬季能够使北欧海水温度升高的温暖洋流也将逐渐消失。最后,在海平面之上,气候变暖导致一系列海洋学家们还远未完全弄清楚的极端现象(例如厄尔尼诺现象)。 海水温度升高还会对其中的动植物产生可觉察到的影响,例如,珊瑚礁的面积已经减少了 27%。最近,联合国发表了一份《世界珊瑚礁地图册》,专家们在其中预言,不出百年时间,珊瑚礁就会全部消失。有个现象可以证明这种观点:专家们从1998年开始发现,珊瑚出现了奇怪的白化现象,这与海水温度升高直接相关。 未来几年,海平面升高的速度将会如快,尤其是当大冰川、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真正受到影响以后。让•儒泽尔担忧地说:“北极大浮冰的厚度已经在50年内减少了40%,据某些气候模型预测,在21世纪,格陵兰岛上的冰层将会变得脆弱,使海平面上升3米,这对全球来说将是灾难性的。”此外,一些永久冻土将会释放出有害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数量难以估计。到那时,气候系统的[ ]又将是什么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气热交换与热盐环流是两种影响气候的重要方式,海洋正是借此在陆地气候的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B. IPCC的专家、法国气候学与环境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和让•儒泽尔都认识到了海平面升高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C. 海水温度升高还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对陆地上的动植物产生影响
D. 气候的变化,不仅会使我们呼吸的空气受到污染,还可能产生海平面升高、海水温度上升等情况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所谓太阳能发电卫星是指搭载太阳电池壁板的卫星。它在轨道上保持与地球同步时,所产生的电力变换成微波束送回地面使用。日本科学家设想的太阳能发电卫星大致上由两个系统组成。一是在宇宙空间进行发电的卫星,二是在地面上接收从卫星发回来电波的受电设施。 发电卫星的形状为每边336米的正三角柱,柱长303米。三角柱的两个侧面布满着非品态硅太阳电池,发电功率为每平方米1.4千瓦。剩下的朝着地球的这一面中央,放置着边长为132米正方形的送电天线。 发电卫星的组成,除发电、集电以及送电部分外,还有起通信、控制作用的总线部分,形成卫星骨架的结构部分,用于组装和维护用的机器人等,总重量约240吨。 接收卫星发回来的微波能束,并将其变换为电力的地面设施称为受电设施。它由负责卫星跟踪和进行受电控制的控制部分,以及负责送电和储电的部分等组成。为了能把卫星发送回来妁全部电力都接收下来,需要直径2公里的受电设施。受电设施分布在若干地方,当卫星每次对它一个地方的受电设施送屯时,可以受电的时间为227秒,而受电的周期为116分钟左右,可平均连续地发出250千瓦的电力。 由于受电设施非常庞大,所以有人设想采用线网状反射式的受电设施,可以只把电波集中起来,而能从网眼中透过80%以上的阳光,[ ]不对环境造成影响。 从卫星上向地面受电设施送电的机构,接收地面上往卫星发送的导向电波束。根据这一电波束,卫星便能计算出受电设施位于什么地方,然后相应地改变电气上的相位,使微波束朝着受电设施方向送电。所以受电设施以外的地方,不用担心高能电微波束的照射。就是在受电部分电力密度最高处的受电设施中心部分,电力密度也在每平方厘米1毫瓦以下(每平方米10瓦以下),完全能够满足在2.45兆赫时国际安全标准的要求,对人体和环境都不会有影响。 根据文意,不属于“太阳能发电卫星”两大系统的一项是( )。
A. 三角柱的两个侧面布满着非品态硅太阳电池,发电功率为每平方米1.4千瓦
B. 分布在若干地方能透过80%以上阳光的网眼
C. 卫星骨架、起通信控制作用的总线以及用于组装和维护用的机器人
D. 电卫星的组成,除发电、集电以及送电部分外,还有总线部分,结构部分,用于组装和维护用的机器人等,总重量约240吨
四、定义判断每道题中都给出了一个概念的定义。请你根据这个定义,从四个备选的事物或行为中选出一个最为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典型事物或行为。注意:在这项测验中,本定义被假定为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和谐无论是从其词源意义来看,还是从其哲学本体论上看,都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对立要素的有机结合。 根据以上定义,不属于和谐哲学意蕴的表述是( )。
A. 差异和对立是和谐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B. 由和谐创生新的事物
C. 六律只有将其按规律“和调”,才能形成悦耳的音乐
D. 五味不加以“和调”,也能形成爽口的美味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米芾所写的各体书,以行书成就最高,突出的特点是“沉着痛快”。他写行书的速度非常快捷,即使是在绵帛上书写的《蜀素贴》,也是快笔如故,所以朱熹形容他的运笔“如天马脱衔,追风逐电”;宋高宗称之为“如乘骏马”。米芾写行书不仅速度快,而且果决有力,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笔势,用黄庭坚的话说,米芾的笔势“如快剑斫阵,强弩千里,所当穿彻”。我们看到,不管是小字行书如《苕溪诗》,还是大字行书如《虹县诗》他都能刷掠奋迅,墨浓笔肥不伤笔势,墨燥笔瘦犹能奔逸,这就是米字生动夺人的妙处。米字的神采,大多是从他那“风樯阵马”般的笔势里[ ]出来的。学米字的书家如米有仁、吴琚,之所以形似米字而神采难现,就因为他们不曾学到米芾的笔势。 米芾写行书,还集纳了晋唐诸家笔法字法的长处。他30岁题写在阎立本《步辇图》上的两行观跋,是他最早的行书书迹,起笔收笔用力顿按,结字紧结,字形耸峙,后来写的《三吴帖》、《乱道帖》、《破步诗》、《苕溪诗》仍然保留着欹侧耸峙的体态,似乎受到欧阳询行书的影响。他的行书还汲取了颜体的宽博和褚字的骨力,又“去颜肉,增褚骨”,风格有一小变,米字的蟹爪钩,是人们熟悉的笔姿,是从褚字中变化出来的。自米芾师法王献之后,笔画又多取圆势,辅之以从晚唐书家段季展那里学来的“八面皆全”的“刷”笔之法,又增加了转折遒美的韵致,终于形成了“骨筋、皮肉、风神皆全”的米字。米芾曾经不无得意地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这好像是自夸,却是大实话。他50岁以后的行书,无论简札、跋语、歌诗,不仅形貌与古人若即若离,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且笔法活泼圆通,字态能侧能正,笔画多姿多态,笔势的奔逸更是摄入心魄。比之黄庭坚的行书,为米笔姿变化多,振迅生动。若论书法本领和技巧水平的全能,要在坡翁之上。苏轼也承认这一点,他说:“海岳(米芾号海岳外史)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被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宝的王献之《中秋帖》,就是米芾的节临本,传世的王羲之《大道帖》及小王的“鹅群贴”、《东山帖》墨本,也是米芾的手笔; 对第一段中划线的“沉着痛快”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意思是说米芾的各体书法有独特的笔势,如“风墙阵马”
B. 意思是说米芾行书书法速度非常快,而且结字紧结,字形耸峙
C. 意思是说米芾所写的行书运笔速度非常快,而且果决有力
D. 意思是说米芾所写的各体书法书写速度非常快,而且果决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