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引用了《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桃花扇》,对这三篇作品思想情感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A. 表现出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感
B. 传递了国破家亡的悲伤之情
C. 表达了希望祖国繁荣的愿望
D. 借爱情故事表现国家的兴衰
查看答案
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会体会意境,播放了大海和油菜花组合的图片,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恰当的是()
A.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B. 图片呈现了真实场景、妨碍学生把握诗歌意境内涵
C. 再现了诗歌意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D. 与作品的意境相符,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教师告诉学生,古代文人墨客寄情山水,通过作品表现豁达的心境,建议学生搜集这类作品阅读。下列不适合的是()
A. 柳宗元《小石潭记》
B.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C. 欧阳修《醉翁亭记》
D.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拟向学生推荐一部以“人力车夫”为题材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适合的是()
A. 钱钟书《围城》
B. 茅盾《子夜》
C. 巴金《家》
D. 郁达夫《薄奠》
阅读有关文本解读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从文本的意义上来说,教材的选编者与教材之间是一种解读的关系。早期的语文教材由于受当时社会气候的影响,政治色彩比较浓厚。如《麦琪的礼物》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相濡以沫的爱情,但教师却偏偏要特意强调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辛酸。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是从文学与政治、社会关系上去理解艺术形象,而不能冷静地从形式、文化、审美、逻辑的层面上进行理性探讨。虽然
A. 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性不能等同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B. 教材编者的解读倾向是教学简单化、机械化的根本原因
C. 教师应淡化政治化解读文本的心理定势、理性解读文本
D. 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是语文思想教化色彩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