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60-69题一般资料:郭某,女性,32岁,无业。案例介绍:郭某由母亲强行带来咨询。郭某在高中二年级时因为与老师发生冲突,逐渐不敢出门见人,至今已有十几年未曾迈出家门一步,在家里也只和母亲比较亲密。但最近一段时间出现了新的情况:郭某看新闻联播节目时会指着电视说男播音员在向她表达爱慕之意。如果不是该播音员,郭某便说他在楼下等她,她还能听到该播音员在楼下喊她的名字。母亲怕她出意外、阻止她下楼,她便大声冲母亲叫喊,还砸坏了家里很多物品。她还每天定时打开收音机,听“该播音员”和她说悄悄话。母亲觉得她精神方面出了问题,想带她去精神病院诊治,但她坚决不去。此次母亲骗她说去见播音员男友,才把她带到咨询室。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郭某体型偏胖,面色晦暗。起先用怀疑的眼神打量咨询师,随后又故作神秘地告诉咨询师,母亲因为妒忌自己有一个英俊的播音员男友,就在她的饭菜里下毒,她都能闻到饭菜里有腐臭的气味,她最初曾拒绝吃饭。但是后来男朋友每天在收音机里教她练习特异功能,所以饭菜里的毒根本毒不死她。 郭某的特点包括()。

A. 主动求治
B. 被动求治
C. 无自知力
D. 自知力完整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现代文阅读:阅读钱钟书《吃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6-38小题。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柏拉图《理想国》里把国家分成三等人,相当于灵魂的三个成分;饥渴吃喝等嗜欲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请客上馆子去吃菜,还顶着吃饭的名义,这正是舌头对肚子的借口,仿佛说:“你别抱怨,这有你的份!你享着名,我替你出力去干,还亏了你什么?”其实呢,天知道——更有饿瘪的肚子知道一若专为充肠填腹起见,树皮草根跟鸡鸭鱼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区区消化排泄的生理过程里,还需要那么多的政治作用。 作者说“吃饭有时很像结婚”,请具体说明“吃饭”与“结婚”有什么相似之处。

现代文阅读:阅读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3-35小题。那三位麦琪,读者都知道,全是有智慧的人—非常有智慧的人—他们带来礼物,送给生在马槽里的圣婴耶稣。他们首创了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他们既然有智慧,他们的礼物无疑也是聪明的,可能还附带一种碰上收到同样的东西时可以交换的权利。我的拙笔在这里向读者叙述了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家里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让我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一句最后的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授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 作者为什么说在所有馈赠和授受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

求助者:我丈夫去年6月份退休了,退休前是党委书记。以前在单位时大家都围着他转,但退休以后身边的人好像一下子就都消失了,去单位办事,以前的下属对他的态度也冷冰冰的。他特别失落,每天都宅在家里,吃饭没胃口,睡觉也不踏实,我们曾建议他发挥文艺特长帮助社区开展一些活动,可他不愿意。看着他每天浑浑噩噩的样子,我们怕他出问题,就教他学会用微信,让他多关注以前的朋友。去年“十一”,他和几个初中同学联系上了,其中的一个女同学小时候还和他住一个院子。自从他们联系上以后,他就N--岔五往外跑,西服革履的,说是和大伙聚会。回家后就抱着手机聊微信,一边聊还一边乐,有时候夜里还藏在被窝里聊。最初他还让我看看聊什么,后来就不再让我们动他的手机了。心理咨询师:您知道他在微信里都和谁聊天,聊的都是什么内容吗?求助者:我偷偷看过他的微信,最初是和几个人聊,到后来基本上都是和那个“狐狸精”聊。心理咨询师:哪个“狐狸精”?求助者:就是那个住一个院子的女同学。聊的内容简直肉麻死了,我们从结婚到现在,他从没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心理咨询师:您是不是觉得他一定是出轨了呢?对这件事您是怎么处理的?您的儿子、儿媳知道这个情况吗?您还对其他人谈过这件事情吗? 心理咨询师在上述最后一句谈话中的提问属于()。

A. 多重性问题
B. 选择性问题
C. 解释性问题
D. 修饰性反问

文言文阅读: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1-23小题。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蘩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从全文来看这段文字有何作用?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