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四)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在4月22日第43个世界地球日到来前,科学》发表的一篇文章,把人们关注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正在排放的视角从大气带到了海洋。这篇文章宣称,由来自不同大学的21位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小姐,经过检测和评估地质记录后,得出结论:目前的海洋酸化速度是3亿年来的最高值。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吸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人类活动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钱,以每小时100万吨以上的速率被海洋吸收,在吸收过程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释放出氢离子,使得海水的pH值下降。海水应为弱域性,海洋表层水的pH值约为8.2。但到2012年,海水表层pH值降低了0.1。海水酸性的增加,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使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因此,除了全球变暖,海洋酸化被称为与二氧化破排放相关的另一重大环境问题。一份来自夏威夷附近海域20年的数据显示,工业革命以来,海水表层pH佳从1960年的8.15下降到8.05,这表示,海水中氢离子浓度增加了30。不仅如此,海洋酸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海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及其所导致的海洋酸化速率比两万年前的末次冰期快了近100倍,而末次冰期被认为是最近一次的二氧化碳急剧上升期。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CIpCC)的预测,如按照目前二氧化破排放量的水平进行,本世纪末,海水pH值将下降至7.8左右。研究表明,在二氧化碳浓度加倍以后,大多数钙化生物的钙化速率均大幅下降。钙化速率的下降,不仅影响到了浮游性钙化生物,如颗石藻等向底层海洋的破输送,还会影响到钙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珊湖藻以及造礁珊湖种类在加倍的二氧化项条件下,其钙化速率平均下降30。多项研究表明,海洋酸化还可能通过食物链,造成原本不同种间的配子受精成功并形成杂交种,造成种质混乱,影响物种间的相王作用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某些浮涝动物在喂食酸化海水中生长的浮将植物后,繁殖率显著下降。有研究者在模拟实验中发现,严重酸化的海水中,小丑鱼幼鱼将失去听力、视力、嗅觉,元法发现敌害,也丧失了相应的逃逸和生存能力。对甲壳类、贝类、鱼类及林皮动物等海水养殖生物的研究表明,海洋酸化会显著地影响到幼体发育,降低成体的钙化率和呼吸活动,改变机体能量代谢方式,干扰感知和运动行为,抑制免疫防御系统的活性,引起生物体代谢异常、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已经有研究表明,海洋酸化是一种生理胁迫,会使得藤壶的成活率显著下降,二氧化破浓度升高同样会导致海胆的尺寸和重量均明显变小。由于人类从未经历过这种变化,并且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对酸化引起的海水化学变化敏感性不同,以至于元法确定海洋酸化的生物学效应,也就无法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节选自游雪晴《越来越酸的海洋越来越迷的未来,中国科技网,2012年4月22日) 下面关于海洋酸化速率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夏威夷附近海域数据显示, 20年来海水表层pH值下降了0.1
B. 海洋酸化速率越来越快,己达到末次冰期的100倍
C. 目前,海水中的氢离子浓度是1960年的1.3倍
D. 到本世纪末,海水的pH值一定会在7.8左右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具有()认知风格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所谓制艺,是指自末以来考试的文章而言。在唐时考试用诗;末时改为经义,即从四书或五经内出一题目,由考的人作一段文章,其形式全与散文相同;到明代便有了定型:文章的起首是破题,其次是承题,再次是起讲,后面共有八股,每两股作为一段,此平彼仄,两两相对。下面再有一段作为结尾。这便是所谓八股文。到明末清初时候,更加多了许多限制,不但有一定的形式,且须有一定的格调。这样,越来便越麻烦了。为什么会有八股文这东西起来呢据我想这与汉字是有特别关系的。汉字在世界上算是最特别的一种,它有平仄而且有偏旁,_______可找些合适的字使之两两互对起来。例如"红花"可用"绿叶"作对,_______用"黄叶"或"青枝"等去对,_______小学生也知其不合适,因为"红花"和"绿叶",不但所代表的颜色和物件正好相对,字的平仄也是正对的,_______红绿二字还都带有"牟"旁,其它的"青枝""黄叶"等便不足这些条件了。从前有人路过一家养马的门口,见所贴门联的一幅是"左手牵来千里马",觉得很好,但及至看到下幅,乃是"右手牵来千里驹",又觉得很不好了。这在卖马的人只是表示他心中的愿望,然而看门联的人则以为应当对得很精巧才成,仿佛"千"定要对"万"或"手"定妥对"足"才是。这样子,由对字而到门联,由门联而到挽联,而到很长的挽联,便和八股文很接近了。中国打"灯谜"的事也是世界各国所没有的,在中由各地方各界却都很普遍。譬如"人人尽道看花田",打四书一句."言游过矣",又如"传语报平安"打"言不必信"等等,意思尽管是牵强附会,但倒转过来,再变化得高级一些,便成为八股文中破题的把戏,因此,我觉得八股文之所以造成,大部分是由于民间的风气使然,并不是专因为某个皇帝特别提倡的缘故。关于破题有很多笑话,但虽是笑话,其作法却和正经的破题完全相同。如有人以极通俗的话作破题解释"三十而立"说"两当十五之年,虽有椅子板凳而不敢坐也。"另外要举一正经的例子:题目是"子曰"有人的破题是"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从这些例子看来,便很可以明白,低级的灯谜,和高级的破题,原是同一种道理生出来的。"破题"之后是"承题",承题的起首必须得用一"夫"字,例如,要接着前面所举"三十而立"的破题作下去,其承题的起首一定是"夫椅子板凳所以坐者也……"一类的话头。总之,作文章的人,处处都受有限制,必须得模仿当时圣贤说话的意思,又必须遵守形式方面的种种条规。作一篇文章消磨很多的时间,作成之后却毫没价值。八股文中的声调也是一件很主妥的成分。这大概是和中国的戏剧有关系的事。中国的歌曲早已失传,或者现在一般妓女所唱的小妈还有些仿佛吧,然而在民间已不通行。大多数国民的娱乐,只是在戏剧方面。现在各学校所常举行的蒋艺会欢迎会之类,在余兴一项内也大半都是唱些旧剧,老百姓在种地的时候,或走路害怕的时候,也都好唱几句皮簧之类,由此可见一般人对于戏剧的注意点是在于剧词的腔调方面。当我初到北京时是在光绪三十年顷,在戏院里见有许多当时的王公们,都脸朝侧面而不朝戏台,后来才知道这是因为他们所注意的只是唱者的音调如何,而不在于他们的表演怎样。西皮二簧甚至昆曲的词句,大半都作得不好,不通顺,然而他们是不管那些的,正如我们听西洋戏片,多半是只管音调而不管意思的。这在八股文内,也造成了同样的情形,只要调子好,规矩不错,有时一点意思也没有,都可以的。总括起来,八股文和试帖诗都一样,其来源:一为朝廷的考试,一为汉字的特别形状,而另一则为中国的戏剧。其时代可以说自宋朝即已开始,无非到清朝才集其大成罢了。(节选自周作人《清代文学的反动(上),见《周作人散文全集(6),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认为"打灯谜"和八股文的破题有相通之处,是因为"打灯谜"()。

A. 难免牵强附会
B. 可以变化得高级一些
C. 是中国独有的
D. 是对语句的设法解读

为师从教如果不能公正廉洁,就会“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不良品行)的魔鬼”。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亚洲银行近日发布一份名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2010年关键指标"的报告,其中宣布,按照每日消费2-20美元的标准,亚洲"中产阶级"的人数早在2008年就已达到19亿。而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居然达到惊人的8.17亿。被好事者呼吁良久的"橄榄型社会居然就这么实现了。不过,比亚洲银行名头更响的世界银行,曾经颁布过一个"贫困标准",即每人每天收入低于1.25美元,就叫"绝对贫困"。当然"绝对贫困"并非如字面解读的那种"赤贫"状态,而是相对于"相对贫困"而言。也就是说不管在任何国家或地区,低于这个收入水平就是生活在贫困之中,而与他在社会中的相对住直元关。比如说在那些整体贫困的国家,即使是其中的中等收入阶层,其实际生活也可能在"绝对贫困"标准之下;反之在那些发达国家,即使是少数"相对贫困"人口,其实际生活水平也往往高于那些贫困国家的富裕阶层。明乎此,亚洲银行把亚洲和中国的"中产阶级"的低限标准确定为仅仅高于"绝对贫困"标准0.75美元,实际是看低了整个亚洲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一只有在一个整体收入水平低下的地区,其"中等收入"水平,才可能以2美元为起点。判断亚洲银行看低了中国人民的收入水乎,自有中国的数据为证一一-每人每日消费2美元,大致折算为14元人民币,每月消费则为420元人民币。这个数字不妥说远远低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甚至竟远远低于中国大多数地区的最低工资保障水平。但是有关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和数量,从来都是一笔糊涂账。2005年,国家统计局根据抽样调查,给过一个中产阶层的收入标准一一-年收入在6万元到50万元之间的家庭,就是当今中国的"中产样的大城市,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的人或月收入为10000元左右的家庭,就可归入"中产"。虽然上述报告给出的结论都有根有据,但还是元一例外地,受到冷嘲热讽,几乎所有被划入"中产"的白领们,都在控诉"被中产"的冤屈和真实生活的窘迫和无奈。但笔者认为,研究者的结论与被研究者的感受之间的巨大差异,倒并不一定是研究者的阴谋,而缘于对"中产"的定义不同。在研究者看来,"中产"只是一个相对概念,那些收入处于高、低之间的阶层,就是"中等收入阶层”。而在自认“被中产”的白领心中,“中产”则有一个被美国“中产阶级”定义和描述过的模板——稳定优厚的收入、庸常但优雅的品味、保守但理性的立场……当无数中国“中等收入”的群体,正处在追求着这种生活的焦虑之中,却被宣布已经成为“中产”,其愤懣和怀疑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我们当下的生活就是中国的中产阶层,那我何时才能过上美国的中产生活。其实一个元情的、显见的、确定的结论,却总是被中国的中产阶层拒绝承认,那就是中国的中产阶层,永远不可能过上美国中产阶级那样的生活。如果中国确如美国那样,变成一个中产阶层占多数的社会则中国的中产阶层队伍确乎要有近8亿人口。而人类绝不可能再拥有第二个地球,提供给这8亿中国中产阶层每家一栋别墅、两辆汽车。这结论不是被认为心怀巨测的中国研究者说的,而是奥巴马说的一一-这回你总得信了吧所以,尽管世界已经越来越"平",尽管那个"美好"的美国就在天际线的尽头眨着鬼魅而诱惑的眼睛,但中国的"中产"们还是不得不把饥渴的眼睛,从美国"榜样"身上移开。中国的"中产",由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潜在的资源禀赋、发展空间定义,却与美国的中产阶级没有太多的相干。(选自胡冉《难缠的"中产吟,北京青年报,2010年9月5日) 根据文章的内容,在中国的研究者看来,中国的"中产阶层"不是指()。

A. 收入处在中国高、低收入之间的人群
B. 至少拥有一栋别墅和两辆汽车的家庭
C. 月收入6000元到10000元之间的家庭
D. 年收入在6万元到50万元之间的家庭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