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为理由,但是今天,人定胜天,这里的公路是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经过的名胜,有盐场,铁矿等等:这哪里是“天涯”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打打岩根。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儋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感慨寄托之深,直到最近五十年前,凡读此诗者,大概要同声浩叹。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志》,在“谪官”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几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这些人,不都是“补遗”的“道旁石”么当然,苏东坡写这首诗时,并没有料到在他以后,被贬逐到这个岛上的宋代名臣,就有五个人是因为反对和议、力主抗金而获得的,其中有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和胡铨。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参观兴隆农场的时候,我又一次想起了历史上的这个海岛,又一次想起了苏东坡那首诗。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我们的车子在一边是白浪滔天的大海、一边是万顷平畴的稻田之间的公路上,扬长而过。时令是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不光的北中国,长江两岸的农民此时也是刚结束一个战役,准备着第二个。但是,眼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这真是奇观。还看见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的小草,绵延不断。这些小草矮而丛生,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枝顶聚生如盖,累累似珍珠,远看去却又像一匹白练。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统年间王佐所写的一首五古《鸭脚粟》了。这首诗说:五谷皆养生,不可一日缺;谁知五谷外,又有养生物。茫茫大海南,落日孤凫没;岂有亿万足,垄亩生倏忽。初如凫足撑,渐见蛙眼突。又如散细珠,钗头横屈曲。你看,描写鸭脚粟的形状,多么生动,难怪我印象很深。但是诗人写诗不仅为了咏物,请念它下文的沉痛的句子:三月方告饥,催租如雷动。小熟三月收,足以供迎送。八月又告饥,百谷青在垄。大熟八月登,持此以不恐。琼民百万家,菜色半贫病。每到饥月来,此物司其命。闾阎饱半饼,上下足酒浆;凯独济其暂,亦可赡其常。照这首诗看来,小大两熟,老百姓都不能自己享用哪怕其中的一小部分,而经常借以维持生命的,是鸭脚粟。然而王佐还有一首五古《天南星》:君有天南星,处处入本草。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这就是说:“大熟八月登”以后,老百姓所得,尽被搜括而去,不但靠鸭脚粟过活,也还靠天南星。王佐在这首诗的结尾用了下列这样的“含泪微笑”式的两句:海外此美产,中原知味不(选自茅盾《海南杂忆》,《人民文学》1963年第6期,有删节) 下面对“补天遗”的“道旁石”的理解,符合文意的是()。

A. “补天”后被遗弃在道旁的石头
B. “补天”时因无用而被遗弃在道旁的石头
C. 本为“补天石”却被遗弃在道旁的石头
D. 有志“补天”,却被遗弃的道旁的石头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萨维尼认为,法律同语言一样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这种深奥的思想至少包含着这样的观点,即法律远不仅是规章准则或司法判例的累积,它反映并展示了整个文化概貌。民族或人民的精神囊括了全部民族史,同时也是社会群体通过追溯它本身生存的进程而获得的集体经验。任何时代记录下的民族或民众的法律只不过是一种始终在变化着的文化演化过程的静态表象。萨维尼还认为,如果不在它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领域中加以观察,那么,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难以理解的。法律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不成文习惯的阶段,随后把习惯作为规则记录下来,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一批成文法典,如《汉谟拉比法典》就是对习惯规范进行或多或少的有系统地汇编。然而,正如通常所指出的那样,这种成文习惯法早已失去了习惯的特性,并可解释为“法则”。法降格为成文形式反映了政治势力的兴起,因而法律从基于起源于“偶然情形个人间的关系”的习惯性规范转变为“政治力量的一部分”。按照萨维尼的分析,从历史发展这个阶段开始,法的社会学特征显得更加疑难纷纭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间的社会功能的划分变得愈加明确,阶级和亚群体的发展也更为显著。虽然在早期社会里,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现象,通过法律可以使民族精神得到合理性认可,并能寻求到一种自发的表达形式,但由于两种原因,导致民族精神逐渐衰弱。第一,功能和阶级的分化使人们的共同意识难以给法的自发创立提供强有力的激情;第二,直到法律置共同意识于脑后而仅讨论规则的细节和技术性问题,法律形式本身总在不断地复杂化。按照萨维尼的观点,这种情形导致了两大重要制度的______:现代立法和现代法学。当法的______产生过程不再有效地行进,立法机构的设立就成为______的。立法的重要性首先在于要剔除法的演进中的疑点和不确定性;其次在于制定固定的习惯法——但不是以法典的形式,而是呆板的、确定的和综合性的原则来否定法的发展特性。然后,就像船舶拖动了铁锚,立法活动也不可避免地会偏离它们本身相应的功能,立法及其功能逐渐分离并彼此疏远。但无论如何,立法者应该是民族精神的“真正代表”,然而,与此同时,当法律进一步滑出它的社会生活中的基础且不再是大众知识的一部分时,有关法律的知识将被“受过专门法律知识训练的特殊阶层”所垄断,他们的工作就是理解和建立法律规则。由此,法律以“双重”的面目存在:法律的整个轮廓依然如故地存在于人们的共同意识之中,而具体细节则成为法学家们的禁地。(节选自[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发展;自觉;可选
B. 发展;自发;必要
C. 演变;自发;可选
D. 演变;自觉;必要

简答题 甲公司2007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显示的净资产为负,财务状况不断恶化。有关资产:商业用房一间,账面价值100万元;机器设备一套,账。面价值20万元,银行存款30万元;应收乙的账款30万元(2008年1月20日到期);应收丙的账款70万元(2008年2月6日到期)。甲公司有关负债:应付丙的账款50万元(2008年3月5日到期);应付丁的账款180万元(2008年1月10日到期)。2008年以来,甲公司的资产处理及债权债务清偿情况如下:(1)1月20日,丁请求甲公司偿还欠款未果。但在1月28日丁发现甲公司曾于1月15日将机器设备赠送给了戊。(2)2月3日,甲公司将拥有的商业用房以60万元的价格(市场价格为120万元)转让给非关联企业己公司,己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让该房产,并办理了过户登记手续。(3)2月21日后,甲公司一直催告乙偿还债务,但乙到8月底仍未偿还,甲公司亦未采取其他法律措施。(4)3月15日,甲公司向丙提出就50万元债权债务予以抵销。(5)4月10日,甲公司与庚公司签订债权转让合同,将对丙的20万元债权以18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庚。要求;根据本题所述内容,分别回答下列问题:(1)丁是否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甲公司将机器设备赠送给戊的行为并说明理由。(2)丁是否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甲公司将商业用房转让给己公司的行为并说明理由。(3)丁是否有权代位行使甲对乙的债权并说明理由。(4)甲是否有权向丙主张就50万元的债权债务予以抵销并说明理由。(5)甲庚之间的债权转让何时生效何时对丙产生效力并分别说明理由。

电影《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在外太空将来犯的“天猿号”击中,听到“天猿号”“轰”的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其实,这段描写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因为在()中,没有传播介质,声音是不可能传播的,所以不可能听到爆炸声。

A. 真空
B. 复杂空间
C. 密闭空间
D. 开放空间

纳税人欠缴税款,同时又被国家行政机关处以罚款的,税款不得优先于罚款执行。

A. 对
B. 错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