麈(zhǔ)尾,是魏晋人清谈时常执的一种道具。直到唐代,还在士大夫间流行。宋朝以后逐渐失传。近现代的人没有见过实物,往往顾名思义,认为麈尾与马尾拂尘是一类东西;或见古代图画中有之而不识,把麈尾看成扇子。其实,考古与文物界,早在四十年代傅芸子先生发表《正仓院考古记》之时,对麈尾的形制已经了然。可是文献界与文物界有时脱节,1979年出版的《辞海?下册》4728页“麈尾”条的解说是:“拂尘。魏晋人清谈时常执的一种拂子。用麈的尾毛制成。”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介绍麈尾实际的功能作用 B.简述麈尾从魏晋到宋兴衰演变的历史过程 C.说明近代麈尾形制了然而一般人却误解或不识的原因 D.剖析文献界与文物界脱节对人们认知的影响
查看答案
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将会是怎样的图景?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他才是北京旧城改造的主持者B.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贡献不为人所知C.梁思成是受到朱启钤的影响才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D.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某市一项对交谊舞爱好者的调查表明,那些称自己每周固定去舞厅跳交谊舞一至两次的人近三年来由28%增加到35%,而对该市大多数舞厅的调查显示,近三年来交谊舞厅的顾客人数却明显减少了。以下各项如果是真的,都有助于解释上述看起来矛盾的断定,除了()。A.上交谊舞厅没什么规律的人在数量上明显减少了B.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该市交谊舞厅普遍凋低了营业价格C.家庭交谊舞会逐渐流行D.受调查的交谊舞爱好者只占全市交谊舞爱好者的10%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111-115题。
2008年1-6月浙江省城乡居民收支数据表
2008年1-6月,城镇居民8类人均消费性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总支出的比重超过10%的有: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下列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物理学大致可以分为物理学萌芽时期、经典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三个发展阶段B.17世纪,牛顿和莱布尼茨合作建立了微积分学C.我国称“文字学”为“小学”始于唐代,“小学”二字最早并不专门指学校D.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是社会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社会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