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erm "culture shock" has already begun to creep into the popular vocabulary. Culture shock is the effect that immersion in a strange culture has on the unprepared visitor. Culture shock is what happens when a traveler suddenly finds himself in a place where yes may mean no, where a "fixed price" is negotiable, where to be kept waiting in an outer office is no cause for insult, where laughter may signify anger, it is what happens when the familiar psychological cues that help an individual to function in society are suddenly withdrawn and replaced by new ones that are strange or incomprehensible. The culture shock phenomenon accounts for much of the bewilderment, frustration, and disorientation that plagues Americans in their dealings with other societies. It causes a breakdown in communication, a misreading of reality, an inability to cope. Yet culture shock is relatively mil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much more serious malady, future shock. Future shock is the dizzying disorientation brought on by the premature arrival of the future. It may well be the most important disease of tomorrow. Take an individual out of his own culture and set him down suddenly in an environment sharply different from his own culture, with a different set of cues to react to —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time, space, work, love, religion, gender, and everything else — than cut him off from any hope of retreat to a more familiar social landscape, and the dislocation he Suffers is doubly severe. Moreover, if this new culture is itself in constant turmoil, and if— worse yet — its values are incessantly (不间断地) changing, the sense of disorientation will be still further intensified. Given few clues as to what kind of behavior is rational under the radically new circumstances, the victim may well become a hazard to himself and others. Now imagine not merely an individual but an entire society, an entire generation— including its weakest, least intelligent, and most irrational members— suddenly transported into this new world. The result is mass disorientation, future shock on a grand scale. This is the prospect that man now faces. Change is falling upon us and most people are absurdly unprepared to cope with it. From para.3, we can infer that__________.
A. a stranger may be dangerous
B. a stranger may become the victim
C. a new visitor can only become rational under the radically new circumstances
D. if a person is put in a different environment, he will suffer severe dislocation
查看答案
材料一 2005年6—8月,患者翁文辉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67天,仅住院费就花了近140万元,并按医生要求购买了400多万元自备药物。这一年8月6日,翁文辉因抢救无效病逝。据报道,翁文辉在住院期间召集的专家会诊,一共用了将近1000万元。 患者去世后,家属发现了医药举上开有患者严重敏感的药物、患者去世两天后医院还在开化验单、一些自备药不知去向等重大疑点。面对质疑,院方负责人辩称,该医院是一所“从来不用特权去索取身外的任何利益”的“人民医院”,他们不但没有多收翁某一分钱,反而“漏收了130多万元”。 目前卫生部联合调查组对于此事的初步调查结论包括:该院内部管理十分混乱,在翁文辉的治疗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过度医疗服务、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行为。而过度医疗有两个集中表现:一是过度检查和过度依赖仪器,二是过度用药。 《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12月8日报道,患者的儿子翁强回忆道:“我依然记得父亲生前曾跟我说的一句话,让我很内疚。他说,‘我本来是哮喘,现在怎么搞成这样’”《三联生活周刊》2005年12月8日的报道说,老人的这段医疗始于2004年底,被确诊为恶性淋巴瘤是2005年2月份的事情。材料二 据央视《东方时空》报道,继患者翁文辉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花去550万元人民币治疗费一案经报道后,央视记者日前调查发现,患者诸少侠因心脏衰竭在深圳人民医院住院119天后病故,医疗费用92万元多,再加上医院推荐家属自费购买的药品费用,诸少侠住院119天的费用高达120多万元。 诸少侠的家属对此产生疑问,在仔细核对有关账单后发现:2006年1月3日的账单上显示抽取患者的动脉血是15次,静脉血是11次,也就是说一天抽了26次血。据了解,相关账单上还显示诸少侠某一天获抢救60次,其中59次成功。对此,家属翻阅当时的处方后发现,患者获抢救有17次,剩下的43次不知出自何处。 诸少侠事件发生后,医院是认了错的,承认“我们医务界就有这个弊病”,“是制度上有缺陷”,“还有医风医德上有很多不足”。材料三 两个患者,最后都不幸死了,医而无效,尤让家人对巨额的医疗开支产生狐疑;要是幸而生还,其中的许多猫腻,就有可能被掩饰过去。两个患者,一是退休的医生,一是离休的教师,家属也都是断文识字的文化人;诸少侠还曾经是深圳联合医院的院长,他的家属本身就是医生;面对这样的患者,医院都敢胡作非为,要是换成连个病名也说不清、连张药方也看不懂的患者,挥刀开宰起来恐怕就更没有顾忌。两起事件,都发生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应属管理最为规范的地方,但依然发生管理如此混乱、鲸吞如此无忌的事件,若是换了个地处偏僻、管理松散的医院,恐怕更不可想象。两个患者,都已经病入膏肓,理应得到最大的同情和体恤;结果,遭遇了几近残酷的盘剥与掠夺:诸少侠的家属,在公费之外, 自费了20多万元,翁文辉的家属,被要求自费买了400多万元的药,——号称奉行人道主义的医院,趁人之危、趁火打劫的时候,竟然如此毫无良知可言。至于两个患者所遭遇的盘剥手段,则更是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仅据现已确认的资料:在诸少侠的治疗过程中,一天可以抽26次血;住院119天,可以抢救60次,而有43次家属根本不知道;血管选择性造影,文件规定的收费标准是200元,医院却可以收1400元;每小时195元的透析费用,按规定已包含透析液,医院却每次都让患者另行购买;在翁文辉的治疗过程中,67天里,竟然有1180次会诊记录;其中一天的输血记录就达94次;其中有两天的输液量则分别达到近1吨……材料四 不论是550万元医疗费,还是120万元住院费,都是极端个案。普通老百姓拿不出那么多钱,甚至也进不了ICU(重症监护病房)的门,所以自然也遇不到这样数字惊人的事。但是正如许多评论已经指出的,这两件荒唐事反映出了医院的办事逻辑:最大程度地发挥医院的信息优势和定价优势,将开药就医实践成为一种缺乏节制的牟利行为。 材料五 2005年12月7日《新民周刊》一则报道中写道:51岁的刘奇心电图呈直线而被宣布死亡。推往太平间的时候,鬼使神差动了动手指,又正巧被身边的家人发现,否则等待他的很可能就是焚化炉。后来才发现,心电图机分别连接胸口、四肢的5根导线中竟然断了4根。一位84岁的张老太也同样遭罪:心跳骤停,但血压和呼吸都显示正常。七八名医生不由分说轮番上去捶胸、打强心剂、电击,一点也不见效,后来才发现原来是粘在胸口的心脏监护仪导线松掉了。还有一位患者刚开始有点咳嗽,后来变得气喘。在几家医院做胸透都显示肺拐角有阴影,诊断为感染性肺结核或过敏性哮喘,开了很多抗菌素和哮喘药。可她吃了药后病不仅没好,痰液里还开始渐渐出现血丝,气都喘不上来,最后只得住院。做核磁共振的时候发现沿喉下去15厘米之处出现占位性病变,布满菜花状凹凸不平的东西,这符合恶性肿瘤的特征,于是医生紧急进行开刀切除。但是切下来的肿瘤经过培养后发现,里面根本没有癌细胞。原来,这位病人根本不是哮喘,而是气管吸入了异物。在大量激素的作用下,细胞变异成了“类癌”。而是不是哮喘,是一个合格医生凭经验很容易判别的。过度治疗使一些没病的有病、有病的可能病更重甚至死亡。 过度医疗已经成为典型的谋财害命。我国每年有多少人因此而死亡可以断定其人数远在矿难死亡人数之上。我国平均每天要牺牲至少15名矿工,百万吨死亡率是南非的30倍,美国的100倍。那么,因过度医疗而死亡的问题,国人是否也应该和对待矿难一样“同仇敌忾”! 材料六 大医院有“大检查”。二甲医院说, “在大医院,血常规数据的得出,是由大型的电脑设备来完成的。而我们医院,这些数据都是由我们两个医生,人工进行统计的。”而我们的一些大医院到底为病人做了多少大检查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大型医疗设备使用频繁,但经检查发现病症的只占检查人数的30%,远远低于卫生部要求的阳性率(即检查出病症的概率)达60%的标准。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的患者做了不应该做的高价检查。大医院用“大药”。某白血病患者说“像西迪林、仙力素、马斯平、大扶康、泰能,以往是我们常用的药。这些药最便宜的60多元,最贵的300多元钱。二甲医院却很少用,医生用经常性的口腔护理代替。”二甲医院说,“为了抗真菌,我们为患者勤做口腔护理,每次只需几块钱,这比选择一瓶数百元的抗生素,要省钱得多。” 大医院有“大智慧”。白血病患儿家长要买便宜药,但药店买不到不说,药店想到厂家去帮他们买,得到的答复却是:“这药不能供给你,我们不能让你搅乱医院的药价”;“你们买也行,但我们只能以高出医院的价格供货。”药店无奈地说,“白血病患儿家长想买的药品,80%以上是厂家只给医院直供,这其中又以针剂为主。看来,他们都惟恐我们把水‘搅浑’,让药价变得透明。这个忙帮不上了,对不起。” 材料七 新华社报道,近日,拥有近2万名癌症患者会员的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进行了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自负医疗费用在3万—5万元的占21.4%,5万元以上的占21.6%。患病后家庭经济状况呈“入不敷出”的,占42.8%。另据报道,在一个二甲医院每月几千元就可以拿下的日常治疗到了三甲医院却需要7万元,相对于决定其中巨大差额的检查费,久盼的药品降价在患儿家长看来却无足轻重。(2005年12月8日《沈阳今报》)为治疗家人疾病而乞讨、卖血、卖身的悲惨故事,也时时见诸媒体。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The term "culture shock" has already begun to creep into the popular vocabulary. Culture shock is the effect that immersion in a strange culture has on the unprepared visitor. Culture shock is what happens when a traveler suddenly finds himself in a place where yes may mean no, where a "fixed price" is negotiable, where to be kept waiting in an outer office is no cause for insult, where laughter may signify anger, it is what happens when the familiar psychological cues that help an individual to function in society are suddenly withdrawn and replaced by new ones that are strange or incomprehensible. The culture shock phenomenon accounts for much of the bewilderment, frustration, and disorientation that plagues Americans in their dealings with other societies. It causes a breakdown in communication, a misreading of reality, an inability to cope. Yet culture shock is relatively mil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much more serious malady, future shock. Future shock is the dizzying disorientation brought on by the premature arrival of the future. It may well be the most important disease of tomorrow. Take an individual out of his own culture and set him down suddenly in an environment sharply different from his own culture, with a different set of cues to react to —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time, space, work, love, religion, gender, and everything else — than cut him off from any hope of retreat to a more familiar social landscape, and the dislocation he Suffers is doubly severe. Moreover, if this new culture is itself in constant turmoil, and if— worse yet — its values are incessantly (不间断地) changing, the sense of disorientation will be still further intensified. Given few clues as to what kind of behavior is rational under the radically new circumstances, the victim may well become a hazard to himself and others. Now imagine not merely an individual but an entire society, an entire generation— including its weakest, least intelligent, and most irrational members— suddenly transported into this new world. The result is mass disorientation, future shock on a grand scale. This is the prospect that man now faces. Change is falling upon us and most people are absurdly unprepared to cope with it. The word "disorientation" in the passage, esp. in sentence l para.2, means__________.
A. orientation
B. disobeying
C. displacement
D. loss of direction
材料一 2006年的春节刚过,南方某市近郊的人和乡,农民李发根站在几年前还生长着绿油油的麦苗如今却是满目荒凉的地头前,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修了京珠高速公路后,他这块地的收成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在这个乡,许多农民和李发根一样,都对征地及征地留下的后遗症不满。据记者了解, 1999年京珠高速建设时通过人和乡的几个村,共占用农民耕地四百多亩。 “京珠高速公路的修建占用农民的土地,一亩地一次性给农民补偿6700元,大廉价了。据说从省里拨出的是每亩地9100元,我们到现在也搞不清剩下的2400元飘到哪去了。”李发根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抱怨说。 “如果是现在,别说是6000多元补偿,16000元我们也很难接受。”李发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是租用土地,年租金按1000元计算,租用6年,农民就可以得到6000元。但买断就不一样,即便是一次性给了16000元,农民却永远失去了这块土地,这意味着今后的生活没了依靠。李发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相比一次性买断,农民更乐意把土地出租。 更让当地农民始料不及的是,被征的虽是400多亩地,但未被征的耕地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据悉,1999年在修京珠高速公路的涵洞时,由于要达到涵洞要求的3米多的高度,不得不把地平面的地挖得低一些,但是由于排水设备跟不上,涵洞内常年积水,给农民的耕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现在的农民在占地问题上还没有自主权,政府说要占用哪块土地,就强行占用。虽然有土地规划,但还是很难按照土地规划走,农民的权益很难得到保护。”人和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乡干部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其实在全国城市近郊的农村,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国土资源部一位部门负责人证实,“一些地方在征地工作中的确存在补偿低等诸多问题。”材料二 征地就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并给被征地的农村集体和个人合理补偿和妥善安置的法律行为。 专家认为,涉及征占土地问题的迅速增加,与现行征地制度中存在一些弊端有关。这些弊端包括: 首先,对政府的征地行为缺乏有效约束。目前有关征地的法律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蔡继明认为,由于“公共利益”的范围缺乏明确界定,各级政府不仅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文化和社会公益性事业等方面大规模征用农民耕地,而且征用农民土地进行招商引资,用于开发区、房地产等商业性项目建设。 据统计,全国各类开发区累计数量最高曾达到6000多家,占用耕地超过了建国以来城市建设用地的总和;截止到2003年底的保守估计,全国已建高尔夫球场176座,只有1座高尔夫球场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目前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超过50多个,大多数是异地新建,因此几乎全部是通过挤占耕地而建设的,其中占地最少的也在10平方公里以上,多者可达到50平方公里。 中国目前耕地面积只有18.37亿亩,若按每年1000万亩的速度递减,2年内将突破自给自足的警戒线。 其次,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执行中随意性较大,造成大量“三无农民”。按照现行法律规定高限产值的为16倍,最高不超过30倍,按亩产值1000元测算,补助费最高为3万元/亩。即使采用最高补偿,也往往不足以完全补偿农民失地后创业、安置工作的费用,而各地政府在实际执行时往往就低不就高,许多农民实际得到的补偿远没有达到30倍。 目前多数地方政府的安置是一次性发放安置补助费,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由于农民自身条件有限,缺乏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失去土地后,很容易陷入失地又失业的困境,造成生活无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失地农民就成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分”的三无游民。据了解,国土资源部曾对京珠、京福高速等12个国家重点项目进行调查,发现征地补偿安置费用一般只占工程总投资的3%至5%,最低的竟只占0.8%,最高也只占12.2%。相反,政府在征地过程中通过收取各种税费倒是收获颇丰——据对上海、杭州、合肥、哈尔滨、南宁等城市调查,政府各种税费占项目用地成本的60%以上,而征地补偿安置费只占 30%至40%。 三是土地征用和出让草生腐败温床。由于土地征用和分配领域行政权力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征地成本与土地出让,特别是土地划拨与土地招标之间巨大的价差,使设租寻租成为可能。据土地专家保守的估算,全国每年国有土地资产收益流失至少在100亿元以上。土地的征用和出让,已经成为腐败温床之一。材料三 《中国经济周刊》: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如何保障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有关课题报告指出,在当前困扰中国的七大社会问题中,“农民失地引起的社会矛盾加剧”排在首位。当前的征地制度存在哪些制度缺陷 刘守英(中国土地政策改革课题组组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主要的问题是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造成政府与民争利,具体表现为:一是政府垄断供地。中国的建设用地供应,分为存量和增量两部分。增量部分,主要通过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供应,即所谓“一级市场”。在“一级市场”上,政府很容易利用行政权力,对这类土地实现供应垄断。二是“土地储备中心”功能异化。政府通过储备土地,成为土地的直接经营者。三是形成“土地财政”。土地出让金已成为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的主要来源。材料四 “最终还要提出来将逐步推行征地制度本身的改革。”2月22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以这种方式提到了征地制度的改革。 陈锡文此次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介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有关情况,征地问题的提出,源于香港凤凰卫视记者的提问:目前因征地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已占全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以上,国家将采取什么措施来保障农民权益以及失地农民的补偿。 陈锡文表示,目前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每年从农民手中征用近20万公顷土地,征用农民土地引出的一些矛盾,“确实是当前引起农村某些地方不稳定的一个因素。”他随后详细解释了“矛盾”的内容,包括耕地减少和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以及对被征地农民经济补偿和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问题。 对于解决矛盾的途径,陈锡文提出通过提高对农民失地的补偿标准,对失地农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以及把失地农民纳入当地城镇的社保体系等途径。在这里他强调,农民征地问题的解决最终要提出来逐步推行征地制度本身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征地制度主要是依据《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各地出台的行政法规政策。执行多年以来,制度中的弊病明显。从2004年对《宪法》和《土地管理法》进行了修正起,对传统征地制度改革的脚步开始加快。 在2004年《宪法》中对涉及征地的条款进行修正后,当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而后,国土资源部在第二年8月发出了《关于开展制定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力争在今年底完成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的制订及公布工作,后时,征地补偿依据将从“前三年主要农产品的平均产值或产量”向“制定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发生转变。材料五 但也有声音认为,此项改革还远远算不上是基本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补偿,因为在土地市场未建立的前提下,这样的补偿依然不能体现土地使用权的真实价值。另外,补偿款因为通过行政渠道被层层截留,结果农民只有少部分拿到,甚至拿不到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承担着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及社会保障的双重职能,对农村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及全社会的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各地因土地引起的纠纷接连发生。 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对策建议。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不超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