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案例分析题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咸,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的吧。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求助者:是的。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因此,别人对你怎样,……肯定嫁给我。”表明心理咨询师()

A. 启发求助者思考
B. 按求助者的信念推理
C. 改变求助者信念
D. 实施对求助者的教育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A1/A2型题 卡环是可摘局部义齿的()

A. 直接固位体
B. 间接固位体
C. 冠内同位体
D. 根外固位体
E. 根内固位体

案例分析题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7岁,已婚,本科学历,某银行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曾任某银行部门经理,非常要强,工作积极努力。一个多月前参与银行高级岗位竞聘,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失去了原有的经理职位,成为一名普通员工。求助者认为领导偏心,认为以前自己坚持原则曾经得罪过人,自己命运不好。上班时情绪低落,没有了以往的工作干劲。想辞职,但考虑到银行的待遇不错,一时难下决心。求助者不知该如何处理,内心苦恼,烦躁不安。求助者的父母及丈夫劝说其想开些,但求助者觉得难以做到。最近经常失眠,食欲也明显下降。曾到医院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为解决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好强,做事认真,人际关系一般,平常身体健康。 面对求助者的负性情绪,咨询师正确的态度包括()。

A. 接纳
B. 共情
C. 同情
D. 漠视

案例分析题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案例介绍:求助者从小有咬指甲的习惯,多次受到父母的训斥。自己也很想改,但做了很多努力,没有明显效果。主动前来寻求帮助。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通过前面的咨询,咱们已经明确了你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所在。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你因此而苦恼。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现在咱们先讨论咨询目标吧!求助者:咬指甲很不好,我就想让您帮助我改掉这个毛病。心理咨询师:好,我同意将改掉咬指甲的行为作为咨询目标,你现在每天咬指甲大约有多少次呢?求助者:(沉默)其实我看电影、玩游戏的时候根本不咬指甲,我妈说我只要闲下来就咬指甲。我没有数过,我想一天总有上百次吧。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你想改变成什么样呢?求助者:一次都不咬。心理咨询师:根据你目前的情况看,我认为一次都不咬这个目标有些高,恐怕你难以做到吧?求助者:也许吧,但我有决心坚决改掉咬指甲的坏习惯。心理咨询师:好吧,咱们就把不咬指甲作为第一个目标,今后不再咬指甲。按照心理学的原理,改变行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阳性强化法,一种是厌恶疗法,你准备用哪种方法?求助者:两种方法?可我不懂啊!您就根据经验替我选吧。心理咨询师:好吧,我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有个远房侄子以前也有这个习惯,我帮助他解决了。我帮你使用厌恶疗法改变你咬指甲的行为。厌恶疗法就是我把你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产生生理、心理上痛苦的感觉,多次结合后使你产生条件反射,当你以后咬指甲时,就会产生恐惧,就不敢再咬指甲了,行为就改变了。具体的步骤是:第一步,明确目标行为,就是咬指甲。第二步,构建焦虑等级,看看你焦虑的程度。第三步,选择厌恶刺激。第四步,把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起来。求助者:我似乎明白了,那您选用什么样的厌恶刺激呢?心理咨询师:主要是电刺激、药物刺激、想象的刺激等,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应用。求助者:那好吧,大约需要做多少次啊?这种方法有效吗?心理咨询师:这种方法肯定有效,我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求助者:我知道了,万一没有效果,还有其他方法吗?心理咨询师:还有其他方法,如阳性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咨询师问“你现在每天咬指甲大约有多少次呢?”其意义在于()。

A. 量化咨询目标
B. 明确行为性质
C. 进行行为评估
D. 探讨行为原因

案例分析题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41岁,高中毕业,已婚。案例介绍:半年多前的一天,求助者到银行存款,无意间看到银行工作人员正在将一摞一摞的钱放进保险箱,估计有上百万元。求助者当时想自己要是像劫匪那样,拔出枪来,把钱抢走,自己买房买车就不缺钱了。但求助者马上意识到自己这么想非常可怕!自己是老师,有家有业的,怎么能有这种犯罪的想法呢?越想越可怕,求助者连忙告诫自己今后千万不要这样想,这事也就这样过去了。一天到单位财务室办事,见到保险柜,不知怎么回事,又想到"要是像劫匪那样,拔出枪来,把钱抢走,自己买房买车就不缺钱了。"求助者觉得自己这么想很可怕,不允许自己这么想。但从此以后,这种想法时常就冒了出来。求助者认为自己出现了问题,害怕有一天真做了傻事。求助者命令自己不许这么想,可这种想法像着魔一样,时不时就冒出来。求助者也觉得自己应该不会去抢银行,不该这样紧张,很想控制住自己,但始终控制不住。现在求助者见到银行、保险柜等就很紧张,为此尽量不去银行,不接触保险柜。耽误了大量时间,求助者内心非常痛苦。因此痛恨自己、焦虑不安、情绪烦躁,有时难以入睡,白天没精神。最近经常因琐事与妻子孩子闹矛盾,不主动关心父母,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自己主动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内向,自我要求严格,做事认真细致,谨小慎微。多年来努力工作,力争把事情做到最好。 本案例中求助者最主要的特点包括()。

A. 非器质性病变
B. 内心体验非常痛苦
C. 存在变形冲突
D. 社会功能损害严重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