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相联度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教学设计。
下面是某高中物理教材“曲线的运动”一节的基本实验“观察红蜡块的运动”。将一端封闭、长约l m的玻璃管内注满清水.水中放一个红蜡做的小圆柱体R。将玻璃管的开口端用橡皮胶塞塞紧(图5.1-9甲)。
将玻璃管倒置(图乙),蜡块R沿玻璃管上升。如果在玻璃管旁边竖立一个米尺,可以看到,除了开始的一小段外.蜡块上升的速度大致不变.再次将玻璃管上下颠倒.在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紧贴着黑板沿水平方向向右匀速移动(图丙)。以黑板为参照物观察蜡块的运动。
任务:
(1)此实验在本节课中的作用。(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学习该部分知识。(8分)

下面是高中物理“光的干涉”一课的教学片段.李老师在引入了光的干涉现象后.用幻灯片演示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示意图。
李老师:大家看这个示意图,第一个屏上只有一个缝,而第二个屏上有两个缝,那么平行光经过两个屏后能在观察屏上看到什么?
学生:条纹。
李老师:这些条纹有什么特点?
学生甲:明暗相间。
学生乙:宽度几乎一样。
李老师:对,双缝干涉产生的干涉图样特点是明暗相间、粗细均匀、间隔相等的条纹。
学生丙:但是肥皂泡上的干涉现象看起来和这有些不同啊.是否所有这些现象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李老师:当然一样了,记住我刚才说的干涉条纹的特点就行了。
学生乙:书上也是这么说的。
李老师:接下来我们学习光的干涉的应用。
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15分)
(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教学的方案。(15分)

如图,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木块a和b(可视为质点)放在水平圆盘上,a与转轴O0’的距离为2,b与转轴的距离为22,木块与圆盘的最大静摩擦力为木块所受重力的k倍.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若圆盘从静止开始绕转轴缓慢地加速运动,用w表示圆盘转动的角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一定比b先开始滑动
B. a、b所受的摩擦力始终相等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导体的电阻”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
材料二某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导体的电阻”设计了如下实验:
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
如图2.6-3,a,b、c、d是四条不同的金属导体。在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三个因素方面,b、c、d跟a相比,分别只有一个因素不同:b与a长度不同;c与a横截面积不同;d与a材料不同。
图中四段导体是串联的,每段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它们的电阻成正比.因此.用电压表分别
测量a、b、C、d两端的电压.就能知道它们的电阻之比。
比较a、6的电阻之比与它们的长度之比;比较a、c的电阻之比与它们的横截面积之比:比较a,d的电阻是否相等。这样就可以得出长度、横截面积、材料这三个因素与电阻的关系。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可以获得多组实验数据以得到更可靠的结论。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恒定电流的相关知识。
任务:(1)简述导体的电阻公式。(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导体的电阻”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不少于300字)(24分)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