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科考队在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海拔4093米)的昆仑站成功安装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光学望远镜AST3—1,用于对超新星、太阳系外行星、瞬变天体的研究。
(1)昆仑站所在地区大气透明度极佳,其原因主要是什么?(4分)
(2)我国南极昆仑站建有象征国家权益的地理测绘标志,可精确测量该标志地理坐标和海拔高度的地理信息技术是——。(2分)
(3)分析P大陆自然带分布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4分)
(4)P大陆热带草原带最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试分析其有利条件。(6分)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李老师“根治海河”的一段教学实例:
教师上课时不首先点明课题,而是挂出未标出图名的海河治理前的水系图和该地全年各月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并对该地区的地形、降水特征作简要的说明和提示:假设有这么一条河流,请注意水系图中它的水系形状像一把大芭蕉扇。河流上游是山区,广泛分布着裸露的黄土:下游是平原,地势低平。流域的降水特征在该地区全年各月降水量分配柱状图中表示出来了
……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挂图并思考:这条河流是否容易发生泛滥?为什么?在学生议论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教师进而提出第二个问题:假如让你当治理这条河流的水利工程师,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它?
学生根据已学过的有关黄河的知识,大多能说出该地区夏季降雨集中于7、8月份,多暴雨,黄土疏松,易产生水土流失,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在下游沉积于河底,使河床抬高,到汛期容易泛滥等原因。并且也能说出上游可以采取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修建水库、涵养水源.下游可以采取疏通河道、加固堤防等治理措施。
在议论到该河流支流多而且集中一处入海这个关键性问题时,学生的思绪活跃、发言踊跃,最后提出了三种治理的意见。持第一种意见的学生认为可以在支流汇集处修建一个大水库;第二种意见设想把干流加宽、加深;第三种意见提出再开挖其他入海渠道。当这三种意见争论激烈、各不相让时,教师宣布:这条河流是真实存在的,它的名字,q海河。在总结以增挖入海渠道作为治理海河的有效措施时,教师解释,有计划增挖入海渠道不仅有利于泄洪,还为灌溉和其他综合利用提供了条件,把干流加宽和在支流汇集处修水库的办法因这里有特大城市天津而几无可能,从而使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心服口服。
问题:
(1)材料中,李老师采用了哪种教学法,其教学模式是怎样的?(10分)
(2)材料中的教学是如何体现此教学法的教学模式的?(10分)

简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这一基本理念的理解。

某机器I/O设备采用异步串行传送方式传送字符信息,字符信息格式为1位起始位、7位数据位、1位校验位和1位停止位。若要求每秒传送480个字符,那么该设备的数据传输率为()。

A. 380位/秒
B. 4800字节/秒
C. 480字节/秒
D. 4800位/秒

该图像系统的制作主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查看材料

A. RS
B. GPS
C. GIS
D. 数字地球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