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往。我不愿意!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以上这段文字出自鲁迅的散文诗《奔月》。()
查看答案
1937年12月一个下雪的黄昏,诗人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子里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意境博大的诗歌。显然,这是一首典型的充满着“土色的忧郁”的诗歌,诗人关注的焦点仍旧是饱受日寇踩躏的土地,和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农民。此时正是抗战初起时期,民族抗日情绪高涨,武汉成为当时的抗战中心,诗人满怀着爱国热望奔赴武汉,然而与民众的抗日热情并不协调的是,国民政府依旧昏庸腐败,达官贵人仍在寻欢作乐,而底层民众仍在寒冷、贫穷和饥饿中作着垂死的挣扎……这一切,让诗人沸腾的血液骤然冷静下来,他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积贫积弱的民族,要在这场决定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真正赢得胜利,彻底站立起来,还有一段无比艰难曲折的道路要走,而我们灾难深重的土地和人民,还将度过一段无比“寒冷”的暗夜,才会迎来真正的“黎明”。以上这段文字是对穆旦的诗歌《赞美》的分析。()
在拳养的小动物里边,我不喜欢的,依着不喜欢的程度,其名次是叭儿狗,金鱼,鹦鹉。鹦鹉上穿着大红大绿,满口怪声,很有野蛮气,叭儿狗的身体固然太小,还比不上一只猫,(小学教科书上却还在说,猫比狗小,狗比猫大!)而鼻子尤其耸得难过。我平常不大喜欢耸鼻子的人,虽然那是人为的,暂时的,并没有永久的将它缩作一堆。上面这段文字出自鲁迅的杂文《猫·狗·鼠》。()
此诗从风格上看,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此诗无疑深得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的影响。抛开诗歌内在的观念不说,全诗两节,实际上是两幅画,两幅典型的中国画。轻轻几笔,桥、楼、风景、窗子、明月,跃然纸上,没有明丽的色彩,却简约而充盈,令人浮想联翩。二是此诗所呈现的是非常常见的景物和情境,甚至不妨说,它所用的都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经出现过无数次的词语意象。但为什么读来还是会有一种新奇感呢?这一点,下之琳本人有过解释:“旧材料,甚至是用烂的材料,不一定不可以用,只要你能自出心裁,安排得当。只要是新的,聪明的安排,破布头也可以造成白纸”(《关于〈鱼目集)》)。显然,这种“新的,聪明的安排”出来的画面——换句话说,这种“化平淡为神奇”的写法,既使得这首诗别具一格,更显示了诗人出众的才华。以上这段文字是对鲁迅的散文诗《腊叶》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