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与他的“智囊团” (一)内容梗概 “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这是一个美国记者对罗斯福的评价。 从1933年入主白宫,到1945年去世,罗斯福连任四届总统,打破了美国总统不得连任三届的先例。在13年总统生涯中,罗斯福推行“新政”,使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打击中恢复过来,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他与孤立主义作斗争,引导美国踏上反法西斯战争的征程,为战胜轴心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战争期间,他致力于与盟国合作,并成为联合国的缔造者之一。总之,作为国际性政治家,无论从内政抑或从外交考察,罗斯福都无愧于那个时代。 就个人教养而言,罗斯福所受的教育未必令人惊叹。他毕业于号称政治家和外交官摇篮的哈佛大学,主攻法律,但他不喜欢法律。作为领袖人物,他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 早在担任州长时,罗斯福就开始网罗各方面专家,组建顾问班子。到入主白宫时,这个班子已粗具规模,后经挑选、扩充,日臻完备,形成了他的“智囊团”。其人员包括经济学教授特格韦尔、阿道夫?伯利和雷蒙德?莫利这样的经济专家,马歇尔这样的参谋人才,霍普金斯这样的外交活动家。“智囊团”比国务院班子灵活,不讲究资历,甚至超越党派。如霍普金斯在出身、教养和风格诸方面就和罗斯福大相径庭;陆军部长史汀生和海军部长诺克斯则出自共和党营垒。正是这批智囊人物,成为罗斯福做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 罗斯福初任总统时,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和危机前相比,美国工业总产值下降了53%,国民收入下降了50%,失业工人达1 300万人;工厂停工、银行倒闭、农民破产。罗斯福的首要任务是应对经济危机。他虽没有管理经济的经验,但却可以运用“智囊团”经济专家们的智慧,使新政府反危机的“新政”得以顺利推行。在“新政”实施最初的100天中,罗斯福签署的15项重大法令的草案,主要都来源于其智囊人物的劳动。如《产业复兴法》融合了特格韦尔、罗伯特等多位专家的不同意见;《农业复兴法》的内容则源于一个农具公司经纪人的设想。借助这些专家的帮助,罗斯福政府整顿银行、恢复工农业生产、兴办公共工程,使美国经济越过了大危机的死谷。到1935年,美国生产、就业和制造业工资总额的指数已得到大幅度的回升。不懂经济的总统奇迹般地恢复了美国的经济元气。 1941年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给美军太平洋舰队造成了惨重损失,太平洋战争爆发。一时舆论大哗,美国公众普遍要求集中力量对付日本,这就意味着美国须从大西洋方面收缩力量,削减对英国和苏联的援助,其结局很可能是希特勒德国席卷英伦并危及苏联。罗斯福如何决断,势必影响全球战略形势。此时,不仅斯大林和丘吉尔极为关注美国政策,就是希特勒也死死盯住白宫。罗斯福又一次求助于他的“智囊团”。他的大部分智囊人物,在分析了轴心国的战争潜力、战略地位以后,认为德国是轴心国主力,击败了德国,日本就必败无疑,于是向罗斯福提出了“先欧后亚”的建议。罗斯福据此判断做出战略决策:在太平洋取守势,集中力量于大西洋方面。历史证明,“先欧后亚”是当时最佳的战略选择。 除博采“智囊团”的建议外,罗斯福也把执行权交给智囊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比人力、比智力、比科技、比工业和比资源的总体战。指挥作战已不能像拿破仑时代那样凭直觉,而需依靠军事科学。罗斯福远不是军事专家,但他大胆起用军事人才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太平洋战场,他依赖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在中印缅战役,他让史迪威独当一面;在欧洲,他让艾森豪威尔全权指挥远征军;在华盛顿,他让可以信赖的马歇尔以陆军参谋长的头衔节制三军。作为国家的总司令,罗斯福不像希特勒那样去背诵某一兵器的月产量,也不像斯大林那样守在电话机旁指挥每一场战役,更不像丘吉尔那样亲抵北非沙漠干涉某一个炮兵连的调动。他很少过问战术问题,这样,参谋长们就有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以军事专家的眼光,独立判断,相机行事。事实证明,这是最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指挥结构。总统由此也可腾出时间潜心研究大战略,而去做最高领导者应该做的事情。 在外交事务上,罗斯福的风格也与斯大林和丘吉尔这两位领导人迥然相异。莫洛托夫作为苏联外长,没有多少机会对重大问题表态;而丘吉尔则喜欢不辞劳苦,事必躬亲。罗斯福不同,他喜欢派出享有全权的私人代表执行外交使命。比如派往中国的居里和华莱士就有此种特权。另一个作为罗斯福特使经常被派出的出色人物是霍普金斯。战争期间,霍普金斯多次往返于大西洋两岸。1941年7月,苏德战争爆发的头一个月,霍普金斯即衔命飞抵莫斯科。临行前,罗斯福致电斯大林说:“我要求你对他完全信任,就像你直接与我谈话一样。”其后,每当美苏关系出现波折时,罗斯福就派霍普金斯出使苏联。诸如第二战场问题、租借援助问题及波兰问题等,都因有享受全权又为斯大林信服的霍普金斯到场,而得以按“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解决。由于绕过许多官僚机构,这种私人外交减少了误解,提高了效率,几乎成为日后美国政府的制度。 总之,罗斯福作为危机年代的领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对具体事务的超脱态度和“智囊团”作用的充分发挥。《美国史》一书的作者拉夫尔?德?贝茨评论说:“罗斯福或许还不能被认为是一个知识界领袖,在许多领域,他的造诣并不深,也不是一个见地卓绝的思想家。”或许正因为如此,罗斯福才不像丘吉尔那样,事必躬亲。而强大的“智囊团”却弥补了他专业知识的缺陷,保证了他政治上的成功。这是值得我们各级决策者思考和借鉴的。 资料来源:林波:《罗斯福与他的“智囊团”》,载《决策与信息》,2005(2)。
查看答案
既敬业又爱人的县委书记——焦裕禄 (一)内容梗概 1962年秋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洪水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就是在这样的关口,焦裕禄来到了兰考。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去了。 ◆不达目的,死不瞑目 焦裕禄到灾情最重的县区去了,到贫苦农民的草屋,到饲养棚,到田间地头,去了解情况、查看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地区到那个地区,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 连年受灾的兰考,整个县上的工作,几乎被发统销粮、贷款、救济棉衣和烧煤所淹没了。有人说县委机关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供给部。那时候,很多群众等待救济,一部分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少信心,少数人甚至不愿意留在灾区工作。他们害怕困难,更害怕犯错误…… 焦裕禄想:老百姓在灾难中两眼望着县委,县委挺不起腰杆,群众就不能充分发动起来。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要想改变兰考的面貌,必须首先改变县委的精神状态。 严冬,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并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只说了一句“走,跟我出去一趟”,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当时的兰考车站,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许多逃荒的灾民扶老携幼拥挤在候车室里,他们正等待着国家运送灾民前往丰收地区的专车,从这里开过……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说:“同志们,你们看,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他没有再讲下去,所有的县委委员都沉默着低下了头。从车站回到县委已是半夜时分,会议正式开始。 一连串的思想教育使县委领导核心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站起来了。他们甩掉了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的懦夫思想,从上到下坚定地树立了自力更生消“三害”的决心。不久,在焦裕禄的倡议和领导下,一个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制定出来了。这个蓝图规定在三五年内,要取得治沙、治水、治碱的基本胜利,改变兰考的面貌。这个蓝图经过县委讨论通过后,报告给了中共开封地委。焦裕禄在报告上,又着重加了几句:“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与民共苦的“七品官” 1963年冬天的一个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过了会儿,他又走回来,对办公室的同志们严肃地说:“在这大风大雪里,乡亲们住得咋样?牲口咋样?”接着他要求县委办公室立即通知各个地区做好几件雪天工作。他说:“我说,你们记记:第一,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访贫问苦,安置无屋居住的人,发现断炊户,立即解决。第二,所有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入牛屋检查,照顾老弱病畜,保证不冻坏一头牲口。第三,安排好室内副业生产。第四,对于参加运输的人畜,凡是被风雪隔在途中的,在哪个大队的范围,由哪个大队热情招待,保证吃得饱、住得暖。第五,教育全体干部,在大雪封门的时候,到乡亲们中去和他们同甘共苦。最后一条,把检查执行的情况迅速报告县委。”办公室的同志记下他的话,立即用电话向各公社发出了通知。 这天,外面的大风雪持续了一夜。焦裕禄的房子里,电灯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窗户纸刚刚透亮,焦裕禄就挨门把全院的同志们叫起来开会。他说:“同志们,你们看,这场雪越下越大,这会给群众带来很多困难,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领导干部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简短的几句话,像刀刻的一样刻在每一个同志的心上,有人眼睛湿润了,有人有多少话想说也说不出来了。他们的心飞向冰天雪地的茅屋去了。大家立即带着救济粮款,分头出发了。 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利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焦裕禄迎着大风雪,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巴在风雪中呼扇着。那时候,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疼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现在他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 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 ◆在焦裕禄领导下工作累死也心甘 焦裕禄常说,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要把县委这个“班”带好,必须使这“一班人”思想齐、动作齐,才能做好工作。 县人委有一位从丰收地区调来的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装潢县委和县人委领导干部办公室的计划,连桌子、椅子、茶具,都要换一套新的。为了好看,还要把城里一个污水坑填平,上面盖一排房子。焦裕禄谈了自己的看法:“灾区面貌没有改变,还大量吃着国家的统销粮,群众生活很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后来,焦裕禄找这位领导干部谈了几次话,帮助他转变观念。焦裕禄劝这位领导干部到贫苦农民家里去住一住,去看一看,去了解他们想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焦裕禄作为县委的“班长”,从来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他对各级领导和一般工作人员要求非常严格,但他要求得人情人理,叫你自己从内心里生出要服从他的愿望。不久以后,那位领导自己收回了那个“建设计划”。 有一位基层领导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县委多数委员主张处分他。但焦裕禄经过再三考虑,提出暂时不给处分的建议。焦裕禄说,他犯了错误,给他处分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处分是为了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当前改变兰考面貌是一个艰巨的斗争,不如派他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考验他,锻炼他,给他以改正错误的机会,这样不是更好吗?县委同意了焦裕禄的建议,派他到赵垛楼去蹲点。这位领导干部临走时,焦裕禄把他请来,严肃地进行批评,亲切地提出希望。这位领导到赵垛楼以后,立刻投入了治沙治水的斗争。就在这年冬天,赵垛楼为害农田多年的24个沙丘,被人们用沙底下的黄胶泥封盖住了。人们还挖通了河渠,治住了内涝。这个一连七季吃统销粮的生产队一季翻身,卖余粮了。 县委一位副书记在乡下患感冒,焦裕禄几次打电话,要他回来休息;组织部一位同志有慢性病,焦裕禄不给他分派工作,要他安心疗养;财委一位同志患病,焦裕禄多次催他到医院检查…… “焦裕禄是我们县委的好班长,好榜样。” “在焦裕禄领导下工作,方向明,信心大,敢于大作大为,心情舒畅,就是累死也心甘。” 焦裕禄的同伴这样说,反对过他的人这样说,犯过错误的人也这样说。 1964年的3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他躺倒在了病床上。医生们开出了最后的诊断书,上面写着:“肝癌后期,皮下扩散。” 弥留之际,焦裕禄交代去看望他的同志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病逝,那一年,他才42岁。 资料来源: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见人民网,2003-03-20。
接受通知送达发盘人时已超过发盘规定的有效期,如发盘人立即予以确认,合同仍可成立。 ()
可转债具有“股票期权”性质,具体分为自愿转股、有条件强制性转股和到期无条件强制性转股。()
债市和股市也是相反,因为债市与股市对经济发展的反应恰好相反,对于股市是好消息,对债市可能就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