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研究人员指出,人类正促使海洋的化学物质发生2000万年以来最巨大的变化,大气中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洋形成碳酸,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海水表面的酸性增长了30%,这将破坏海洋的整个生命系统。尤其对浮游植物球石藻、浮游动物有孔虫、珊瑚以及其他分泌碳酸钙的生物而言,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酸化既会影响它们制造碳酸钙的能力,也会腐蚀海洋生物的外壳。相比全球变暖在学界仍有争议,海洋酸化基本已是共识,但是这个严肃的话题并没有得到公众应有的关注。或许科学家应该找到一个诸如在全球变暖形势下,北极熊无家可归的典型,才能让这个迫在眉睫的威胁引起世人关注。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是人类现在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
B. 海洋酸性增长对所有海洋生物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C. 海洋酸化的罪魁祸首是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D. 海洋酸化之所以没有引起世人关注是因为尚未出现严重后果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创作一首成功的(甚至伟大的)作品不必采用很强的旋律,但是动听的、容易哼唱的旋律,总会给予普通的外行听众更多的欢乐。许多没有研究或分析过音乐的人,很容易被擅长旋律的作曲家所吸引。将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和20世纪的一些作曲家相比,古典作曲家和浪漫作曲家都使自己的旋律更容易上口,长旋律比短促的旋律更容易掌握。 根据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______。

A. 优秀的作曲家就是擅长掌握听众耳朵的作曲家
B. 与现代作曲家相比,古典作曲家更能使自己的旋律容易上口
C. 浪漫作曲家在作曲过程中特别擅长对短旋律的运用
D.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音乐创作应当以大众的口味为导向

一个社会的文化及其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在当今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文化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立足当代实践,体现时代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 下列不属于文段论述范围的一项是______。

A.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B. 和谐文化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
C. 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和谐的社会
D. 构建和谐文化的目的是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

高等教育几年前就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就业观念却并没能实现同步转变。当前,在一些大学生脑海中,精英就业观念仍根深蒂固。在他们看来,毕业后不能到大城市、沿海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能找到热门的、高薪的、体面的工作,就是自己人生的失败。而社会也对大学生初次就业抱有高期许,在一些人看来,社会职业有着高低贵贱之分,大学生只有坐高级写字楼当“白领”、“金领”,在机关上班捧“金饭碗”,才不是“大材小用”。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大学生就业依旧很困难
B. 高等教育实际上还是精英教育
C. 大学生就业必须从基层做起,不能眼高手低
D. 大学生的精英就业观念需要改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把“水往低处流”这种自然现象引申为一个新的经济概念,叫“洼地效应”。从经济学理论上讲,“洼地效应”就是利用比较优势,创造理想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使之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汇聚、流动,弥补本地资源结构上的缺陷,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简单地说,指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环境质量更高,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以下对“洼地效应”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

A. “洼地效应”得益于环境质量方面的比较优势
B. 要想获得“洼地效应”,必须改善投资环境
C. “洼地效应”的创造离不开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
D. “洼地效应”能够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