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5岁,某学校教师。案例介绍:求助者对人热情,乐于助人,其丈夫经营一家公司,收入颇丰,因此在经济上经常帮助他人。求助者与一位同事关系良好,过去曾多次帮助她,但近来两人产生矛盾。求助者非常生气,内心很痛苦,主动来进行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生气的原因吗?求助者:我以前和这位同事关系很好,那年她丈夫出了车祸,肇事司机逃逸了,我借给她七八万为她丈夫治疗,很长时间都没归还。前些日子我母亲突发心脏病要住院,我那天偏偏忘了带钱,可巧的是那天正好发了教师节补助,我就向她借钱,我说了第二天就可以还给她,可她居然支支吾吾的没有借给我。我当时没多想,赶紧向其他人借,为此险些耽误我妈治病。后来我越想越不对劲,我可以借钱给你,你就不能把钱借我救救急?她怎么能这样对我啊!我越想越生气,什么人啊!怎么这么自私啊!为这些事我们之间发生了矛盾,现在搞得关系很紧张。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您过去经常帮助她,可在您需要时她并没有帮助你,这让您非常生气,是这样吗?求助者:是的。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已经商定了咨询目标,现在看看怎么减轻您的愤怒情绪吧。求助者:好吧。心理咨询师:是您的同事不借给您钱使您生气吗?求助者:那当然是,如果当时她把钱借给我,我怎么会生气?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您所说,您把钱借给别人,别人也应该把钱借给您。求助者:是的,大家相互帮助嘛,她怎么这样不懂事!心理咨询师:因此您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对他怎样。求助者:对啊,来而无往,非礼也。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您怎样,您肯定对别人怎样。求助者:对,……不对,(沉默)好像也不是,我初恋男友后来曾经找过我,希望重新来过,经常给我送花,还送名贵的项链,他那时对我挺好的,可我没有对他好。心理咨询师:您刚讲过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对他怎样,而您又讲了您的初恋男友后来对您很好,可您并没有对他好,这似乎有些矛盾,您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我那时已经结婚了,怎么能再对他好呢?心理咨询师:您看,实际上别人对您怎样,您并没有对他怎样。求助者:好像是的。心理咨询师:都是怎样对待他人的问题,您的要求和做法有些矛盾,您能再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您的意思是我没有对初恋男友好,表明别人怎样对我,我也可以不怎样对他?心理咨询师:您说呢?求助者:(自语)难道真是这样吗?我把钱借给别人,别人难道可以不把钱借给我?心理咨询师:您认为您生气是由于您的同事没有借给您钱造成的,其实借钱只是一个事件,您要求别人必须像您怎样对她那样对待您,这是您的信念。您的信念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状态。您现在的情绪是您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通过改变它,您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求助者:真会这样么?心理咨询师:如果把一枚硬币抛向天空,落回来时是怎样的?求助者:当然是有两种,不,三种可能,一种字朝上,一种徽朝上,还有一种立着不倒。心理咨询师:当您提出要求时,是不是就像把硬币抛向天空一样?求助者:我好像有些明白了,本来有多种可能的事,我就只要求一种?心理咨询师:您对别人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听您的,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如果我们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我们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您讲的很对,我应该接受她把钱借给我,也应该接受她不借。 按照埃利斯的ABC理论,本案例中的B是()。
A. 同事不同意借钱
B. 同事应该像我怎么对她一样对我
C. 因借钱产生矛盾
D. 同事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她
查看答案
案例分析题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6岁,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一年前求助者乘车时发生交通事故,多人死伤,求助者面部损伤,肋骨骨折,经治疗伤愈。但求助者从此不敢坐汽车,一坐车眼前就浮现出当时车祸的惨烈情景,心慌、发抖、胸闷、憋气、出冷汗。为此不惜每日骑车一个多小时到单位,有几次因为公司有急事,不得已乘出租车,但都因极度害怕中途逃下车。求助者每日骑车上下班很劳累,又因影响工作而受到上级批评,曾强迫自己坐车,但都因害怕没有成功。为此不惜放弃美好前程重新找了离家近的一家公司。到新单位后有时外出办事还是需要乘车,仍摆脱不了对坐车的恐惧。甚至现在都不能坐火车,连春节也没回老家看望父母。求助者明明知道坐车不一定就出事故,坐火车更没有什么好怕的,总想强迫自己去坐车,但最终因害怕而放弃,为此非常痛苦。现在无法安心工作,也没心思谈恋爱,心情不好。甚至想轻生,但却下不了决心。迫切要求解决问题,主动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内向,做事严谨,人际关系良好,工作勤奋努力,一年前出车祸受伤,伤愈后不敢坐车。 可用于评价咨询效果的维度包括()。
A. 恐惧改善程度
B. 心理测验结果
C. 周围同事评价
D. 坐车次数时间
案例分析题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未婚,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亲多年前因病去世,母亲辛苦地把她抚养成人,母女感情很好。一年前母亲突发脑血管意外,经治疗保住了生命,目前瘫痪在床,语言功能也受到严重影响。求助者一直精心照顾母亲,尽管辛苦,但毫无怨言。一天同事无意中说道:"您妈活着真是受罪,还不如早点死了解脱了呢!"求助者当时没有在意,晚上想起同事的话,也觉得有道理,但马上想到母亲抚养自己很不容易,自己怎能这么想呢?但从此后"我妈活着真是受罪,还不如早点死了解脱了呢!"这个想法经常出现。求助者觉得自己不该这么想,害怕自己控制不住会做出傻事,拼命想控制住这个想法,但始终控制不住。求助者内心非常苦恼,想摆脱但摆脱不了。以后逐渐加重,反复思考自己的想法有没有错误,为此经常耽误公司的事,影响了工作,受到同事的指责。求助者也知道有些事没有必要反复思考,但无法自拔。求助者为此内心焦虑不安,情绪烦躁,晚上难以入睡,白天没精神。自己主动要求治疗。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内向,自我要求严格,做事认真细致,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父亲去世后母亲没有再婚,把全部心思放在求助者身上。求助者懂事、孝顺,在亲朋好友眼中是好孩子。 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态度应该包括()。
A. 完全接纳
B. 热情
C. 实话实说
D. 平等
薪酬调查的作用包括()
A. 为企业调整员工薪酬水平做依据
B. 为企业调整员工薪酬制度奠基础
C. 有助于掌握薪酬管理的新变化与新趋势
D. 有利于控制劳动成本
E. 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
案例分析题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5岁,某学校教师。案例介绍:求助者对人热情,乐于助人,其丈夫经营一家公司,收入颇丰,因此在经济上经常帮助他人。求助者与一位同事关系良好,过去曾多次帮助她,但近来两人产生矛盾。求助者非常生气,内心很痛苦,主动来进行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生气的原因吗?求助者:我以前和这位同事关系很好,那年她丈夫出了车祸,肇事司机逃逸了,我借给她七八万为她丈夫治疗,很长时间都没归还。前些日子我母亲突发心脏病要住院,我那天偏偏忘了带钱,可巧的是那天正好发了教师节补助,我就向她借钱,我说了第二天就可以还给她,可她居然支支吾吾的没有借给我。我当时没多想,赶紧向其他人借,为此险些耽误我妈治病。后来我越想越不对劲,我可以借钱给你,你就不能把钱借我救救急?她怎么能这样对我啊!我越想越生气,什么人啊!怎么这么自私啊!为这些事我们之间发生了矛盾,现在搞得关系很紧张。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您过去经常帮助她,可在您需要时她并没有帮助你,这让您非常生气,是这样吗?求助者:是的。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已经商定了咨询目标,现在看看怎么减轻您的愤怒情绪吧。求助者:好吧。心理咨询师:是您的同事不借给您钱使您生气吗?求助者:那当然是,如果当时她把钱借给我,我怎么会生气?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您所说,您把钱借给别人,别人也应该把钱借给您。求助者:是的,大家相互帮助嘛,她怎么这样不懂事!心理咨询师:因此您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对他怎样。求助者:对啊,来而无往,非礼也。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您怎样,您肯定对别人怎样。求助者:对,……不对,(沉默)好像也不是,我初恋男友后来曾经找过我,希望重新来过,经常给我送花,还送名贵的项链,他那时对我挺好的,可我没有对他好。心理咨询师:您刚讲过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对他怎样,而您又讲了您的初恋男友后来对您很好,可您并没有对他好,这似乎有些矛盾,您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我那时已经结婚了,怎么能再对他好呢?心理咨询师:您看,实际上别人对您怎样,您并没有对他怎样。求助者:好像是的。心理咨询师:都是怎样对待他人的问题,您的要求和做法有些矛盾,您能再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您的意思是我没有对初恋男友好,表明别人怎样对我,我也可以不怎样对他?心理咨询师:您说呢?求助者:(自语)难道真是这样吗?我把钱借给别人,别人难道可以不把钱借给我?心理咨询师:您认为您生气是由于您的同事没有借给您钱造成的,其实借钱只是一个事件,您要求别人必须像您怎样对她那样对待您,这是您的信念。您的信念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状态。您现在的情绪是您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通过改变它,您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求助者:真会这样么?心理咨询师:如果把一枚硬币抛向天空,落回来时是怎样的?求助者:当然是有两种,不,三种可能,一种字朝上,一种徽朝上,还有一种立着不倒。心理咨询师:当您提出要求时,是不是就像把硬币抛向天空一样?求助者:我好像有些明白了,本来有多种可能的事,我就只要求一种?心理咨询师:您对别人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听您的,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如果我们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我们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您讲的很对,我应该接受她把钱借给我,也应该接受她不借。 “按您所说,您把钱借给别人,别人也应该把钱借给您。”表明心理咨询师()。
A. 实施对求助者的教育
B. 启发求助者思考
C. 按求助者的信念推理
D. 改变求助者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