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案例分析题男性,35岁。发现HBsAg(+)3年,平时无不适,为确定有无乙型肝炎,病人来院门诊。 住院治疗半年,病情反复波动,ALT80-140U之间,AST∶ALT>0.5∶1,总胆红素60μmol/L,IgG20g/L,RF(+),肝活检有碎屑样坏死,最适当治疗是()

A. 泼尼松每日40mg,每周递减10mg,共4周
B. cc-IFN1000000U,肌内注射,每周3次,共12周
C. oc-IFN3000000U,肌内注射,每周3次,共12周
D. 无环鸟苷每日10mg/kg加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共4周
E. 继续护肝治疗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某新建矿井,设计年产量1000万吨,立井开拓,主、副、风井深度分别为600m、630m、595m,均布置在工业广场内。相关地质资料表明:井田内第四、第三系地层缺失;井筒穿过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煤层无瓦斯显现;开采水平以下200m有奥陶系灰岩,但没有更详细的资料。开采水平的等高线图显示,井底车场以外井田构造复杂,断层较多。井筒施工期间涌水量很小,三个井筒快速到底后,顺利转人二、三期工程。为尽早建成矿井,建设单位引进多个单位同时施工。某日,一主要运输巷道工作面的施工人员汇报,该工作面底板有出水,并有明显鼓起现象,但没有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未采取探水措施。隔天,工作面放炮后突发重大涌水事故,造成淹井。 采掘工作面突水前的主要征兆有哪些?

案例分析题1992年10月20日某中学134名学生发生食物中毒,经调查20日中餐供应的豆角炒肉为可疑污染食品,经细菌培养,从该食物中分离出痢疾杆菌,对该校食堂工作人员进行大便细菌培养,从厨师李四大便中分离出同血清型痢疾杆菌。 豆角炒肉是本次事物中毒的()

A. 传染源
B. 传播途径
C. 易感者
D. 传播因素
E. 影响因素

案例分析题男性,22岁,8月10日来诊,腹泻半日,大便共20多次,水样便,呕吐5~6次,无发热腹痛,尿量少,体温正常,BP70/50mmHg(10.8/6.7kPa),眼窝下陷,口舌干。化验:Hb160g/L,WBC10.1×109/L 为尽快诊断应检测()

A. 大便悬滴动力及制动试验
B. 大便常规
C. 大便培养
D. 大便涂片查细菌
E. 呕吐物培养

案例分析题1992年10月20日某中学134名学生发生食物中毒,经调查20日中餐供应的豆角炒肉为可疑污染食品,经细菌培养,从该食物中分离出痢疾杆菌,对该校食堂工作人员进行大便细菌培养,从厨师李四大便中分离出同血清型痢疾杆菌。 学生是本次食物中毒的()

A. 传染源
B. 传播途径
C. 易感者
D. 传播因素
E. 影响因素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