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先生最近在媒体上发表《10年以后谁种田》一文,提出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我国土地政策使得耕地被瓦片化、补工化,无法寻求规模效益。这种“一亩三分地”式的小规模农业,可以让农民温饱,但无法让农民致富:可以解决生存,但无法解决发展,它直接导致农业人口老龄化和农业空洞化、农村破产化,青山绿水间只剩些白发人。有些村庄竟找不到壮汉抬农机。有人叹道,再过几年,恐怕连抬棺材的人都找不到了……
耕地细碎化使农民无法从农业中得到规模效益,科学技术也很难在农业中发挥效用。在此情况下,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规模“背叛”土地转而到城市谋生,就是他们的理性选择。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到城市打工,农村只剩下白发老人和“3861”部队(妇女儿童)还算是好的,一些地方的大量耕地干脆抛荒。
耕地细碎化导致农业人口老龄化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更严峻的问题在于它直接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历来强调土地为财富之母,是国家最为宝贵而且稀缺的资源。然而依此看来,我国在土地资源上的浪费是极其惊人的,甚至可以说最大的浪费是土地资源的浪费。
土地资源的浪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量农民外出打工,而其名下的土地没有实现合理流转,导致一些土地呈现小规模的常年抛荒。二是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民在城市“非正式定居”(户籍不能随迁),大量村落消失,又没有新的农业人口进入,导致农地较大规模抛荒。第三个方面是最严重的,在现有的土地产权和征地制度下,征用农民土地过于廉价,导致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欲望格外强烈,以各种开发区为名的圈地运动此起彼伏,大量土地被圈后没有开发,多年撂荒,杂草丛生。
土地产权不稳,农业就不稳;农业不稳,中国可能就不稳。如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可以交易、流转,是一个一举多得之举;为保护农民利益,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兼并,从而带动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大幅度提高“圈地运动”成本,保护耕地。
现有的、不让农民拥有自由市场经济意义的土地产权,其出发点据说是为了保护耕地和让农民有保障。但无视经济规律的结果,却是走向完全相反的两者都不保的结局:农民的利益被侵犯得越厉害,耕地的损失也越快,浪费抛荒现象愈演愈烈。土地虽然“在那儿”,但已经不再产出效益,跟“不在”又有何区别?
2.中国耕地的土壤质量呈下降趋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 2.5%~4%的水平。东北黑土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刚开垦时的8%~10%已降为目前的1%~5%;
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的耕地氮养分过量。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退化,保水保肥的能力下降。2000年,西北、华北地区大面积频繁出现沙尘暴与耕地的理化性状恶化,团粒结构破坏有很大关系。
3.中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厘米厚的地表土(50年来,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4000万亩),所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即全国一年生产的化肥中氮、磷、钾的含量。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植被破坏。
中国耕地目前面临着严重的污染。
2000年对30万公顷基本耕地保护区土壤有害重金属抽样监测发现,其中有3.6万公顷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
环境污染事故对中国耕地资源的破坏时有发生,2000年发生的891起污染事件共污染耕地4万公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2亿元。
中国每年对农药的使用量约2.3亿公斤,其中除草剂占17%、杀菌剂占21%、杀虫杀螨剂占 62%,而在杀虫剂中,具高毒性的有机磷农药占70%。
4.记者最近在沿海一些省、直辖市采访时发现,许多地方都在闹“地荒”——有项目无土地。先看珠三角。现在珠三角的发展日显疲态,开始明显逊于长三角,跨国公司的中国(亚洲)地区总部多数设在上海,广东15年来首次将利用外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全国第一”位置拱手让于江苏。这个变局当然是复杂的,但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即珠三角长期以来土地过度“透支”,导致用地越来越紧,地价越来越高,成为制约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现在在珠三角,不仅是城市,任何一个乡镇,头号难题都是土地吃紧。按照目前的开发速度,中山市等“四小虎”到2010年以后就无地可用了。
再看长三角。在土地问题上正重蹈珠三角的老路,新一轮圈地潮席卷两省一市。作为民营经济发源地的浙江,特别是温州,现在民资大量外溢,这固然与浙商敢于闯荡四方、赚天下钱的精神分不开,但也有其苦衷,温州的土地太昂贵了,开发成本甚至高过上海。实际上,浙江用地吃紧又何止一个温州,其他地方也同样捉襟见肘。而江苏从当年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的土地粗放利用,到现在外向型经济扩张,城市规模膨胀,土地资源同样越来越紧缺。
以昆山市为例,如按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5年包括乡镇在内将出现无地可供的局面。实际上,江浙两省整个沿上海周边地区、沿沪宁、沪甬及沿江地区,都将面临同样的困境。面对江浙两省的高速增长,上海人坐不住了,上海全市虽然总共只有几千平方公里的范围,却出台了一个“173”计划,决定划出173平方公里的地区,开辟一个低商务成本的特别园区,以应付周边地区挑战。所谓低商务成本,说白了首先就是低地价,甚至以“零地价”吸引外来投资,作为长三角“龙头”的上海尚且如此,引资大战怎能不硝烟四起,圈地之风又怎能不越刮越烈呢?
那么,京津唐地区又如何呢?可以说,圈地之风有过之而无不及。仅北京市就有3000多家房地产公司,平均每5000个北京居民就有一家房地产公司。这从任何国家来看,都是可怕的现象。而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地虫子”,做倒地生意。资料表明,北卓的用地70%都是在炒作过程中完成的。不少是多次转手。而据北京市总体规划,北京现有的可用储备土地资源仅能满足到2010年用地需求。而且,这一地区正面临土地资源与淡水资源的双重紧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正日趋极限。
5.现在不少城市扩张无度,追求表面繁华,借经营城市之名,行以地生财之实,不仅人为地扩大了城乡社会的鸿沟,并可能导致城市社会本身的断层,形成新的边缘群体,积聚诸多不安定因素,背离城市化的宗旨。
边缘群体之一是失地农民。现在城市——味追求“做大”,从撤县设市发展到划县为区,不管条件成熟与否,有的市尽管本身实力有限,但不惜一口气吞下—一至两个县,划为新市区,一下子跨人了大中城市的行列。在这场新的“造城运动”中,传统的乡村一夜之间在名义上变成了市区,农民的土地也任由处置了。于是,各种名目的开发区抢着挂牌子,开发商更逐利而至,大批农民变成了“失地农民”。而不少失地农民更是沦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生活在城市边缘。据调查,一般每征用一亩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地。这就意味全国“失地农民”群体,将从目前的约 3500万人,可能猛增到2010年的6000万人左右。这是一种“变质”的城市化,必然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城市扩张中,郊区农民首当其冲。郊区农民处于城乡接合部,原是比较富裕的农民,除种田外,不乏外快收入,如做点小生意、出租房屋等。而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对土地想征就征,对房子想拆就拆,想补偿多少就补偿多少。明明土地已价比黄金,而向农民征用时,却以粮食价格来折算补偿。土地是资源,征地后变为资产,每亩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价值成几何级数增长,大部分进了政府和开发商的口袋,而对农民的补偿每亩仅几千元,只占土地出让收益的5%左右。显然,城市化的实质是让更多的人分享现代文明,城郊农民应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城郊土地的级差地租完全可以让其过上比较像样的生活。而现在全被剥夺了,农民不像农民,居民不像居民,出门是宽阔的马路,抬头是高楼大厦,但自己却一无所有,年轻人还能打下,年老体弱者则生计无着。显然,以“失地农民”为代价的城市扩张,是与建设“平安城市”的目标相背离的。
边缘群体之二是城市贫民。现在我们城市的变化让人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忧者何为?忧在现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脱节,盲目贪大求洋,一味追求浮华,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广场气派非凡。但作为城市普通民众,却无力消受这样的“现代化”。面对房价飞涨,只能望楼兴叹。为了谋生,做点小本生意,但因整顿中容,拓宽街道,小店小铺又难逃被拆除的厄运。即使自己有处住房,在城市改造中不知哪天被开发商看中,就得限期拆迁。政府部门对开发商是笑脸相迎,对拆迁户是手段强硬。拆迁期限不容半点商量,推土机是无情的,而什么时候能拿到房子是开发商说了算,苦苦熬几年搬了房子,换来的是越搬地段越偏,学区越差。可以说,越是弱势群体,为城市建设作出的牺牲越大,而回报越少。
边缘群体之三是农民工。现在我们的城市,四处有农民工的身影,高楼大厦是他们盖起来的,平坦的马路是他们铺起来的,最苦最累的活是他们包下来的,他们默默奉献,但多少年也难以融入其中,对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A.presidentB.professorC.teacherD.student

A. president
B. professor
C. teacher
D. student

所谓“变号操作”是指将一个整数变成绝对值相同但符号相反的另一个整数。若整数用补码表示,则二进制整数01101101经过变号操作后的结果为_______。

A. 10010
B. 1.001e+007
C. 1.001e+007
D. 1.11011e+007

If you______your name and address on the card, we' 11 send the book to you as soon as it is returned.

A. go over
B. fill in
C. find out
D. carry out

______ of danger, he jumped into the river all at once.

A. Because
B. In terms
C. Instead
D. Regardless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