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2)。

A. 类是对象的抽象,对象是类的实例
B. 类是一组具有相同属性和方法的对象的集合
C. 每个类都可以被实例化
D. 对象是指一组属性及这组属性上的专用操作的封装体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案情:甲、乙将丙女强奸后,将丙女杀害。(事实一)一周后,二人担心出事,又回到犯罪现场计划毁灭尸体,在移动尸体时,二人从丙女身上发现名贵手机一部(价值20000元)和一张银行卡(背面写有密码)。他们焚尸后,由甲持卡到ATM机中取款,由乙负责望风。甲从卡里取出2万元,但告诉乙说卡里只有5000元,分给乙3000元。(事实二)他们回到住处,在丙女手机的通讯录中,发现了丙女老公丁的电话,于是二人商议,由乙给丁打电话,谎称丙女被绑架,要求丁准备10万元于当日下午5点之前送到约定地点,否则杀害丙女。丁报警,警察安排丁按照乙的要求按时将钱送到约定地点,以便顺利抓获罪犯。丁照办。在丁刚刚将钱交给乙后,乙就被在一旁埋伏的警察抓获。(事实三)甲在住处给乙打电话,询问事情办的如何,但发现乙关机,感觉可能出事了,于是乘坐长途大巴逃往山东老家。到站后,甲最后一个下车,发现汽车下面的行李箱中,除了自己的黑色行李箱之外,还有一个红色行李箱,以为是其他乘客遗忘的,就顺手将红色行李箱一起拿走,回到家发现红色行李箱中有5000元现金和衣物。(事实四)乙被抓获后,主动交代了自己和甲的共同犯罪事实(事实一、二、三),并告诉警方自己在犯罪中掌握的甲的手机号码和藏匿地址,警方据此将甲顺利抓获。(事实五)甲被抓后,除了如实交代自己和乙的共同犯罪事实外,还交代了自己顺手拿红色行李箱的事实。(事实六)问题: 对事实三应如何定性为什么

UML的事物是对模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分的抽象,(4)是模型的动态部分,描述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行为。

A. 结构事物
B. 分组事物
C. 行为事物
D. 注释事物

案情:李某和王某共同抢劫致人死亡,被某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一审后李某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王某被判有期徒刑10年。问题: 本案如果李某和王某都未上诉,检察院也未抗诉,但是被害人的妻子对附带民事诉讼提起上诉,则李某和王某的判决效力如何如果高级人民法院发现王某的刑事判决部分有错该如何处理

案情:甲、乙将丙女强奸后,将丙女杀害。(事实一)一周后,二人担心出事,又回到犯罪现场计划毁灭尸体,在移动尸体时,二人从丙女身上发现名贵手机一部(价值20000元)和一张银行卡(背面写有密码)。他们焚尸后,由甲持卡到ATM机中取款,由乙负责望风。甲从卡里取出2万元,但告诉乙说卡里只有5000元,分给乙3000元。(事实二)他们回到住处,在丙女手机的通讯录中,发现了丙女老公丁的电话,于是二人商议,由乙给丁打电话,谎称丙女被绑架,要求丁准备10万元于当日下午5点之前送到约定地点,否则杀害丙女。丁报警,警察安排丁按照乙的要求按时将钱送到约定地点,以便顺利抓获罪犯。丁照办。在丁刚刚将钱交给乙后,乙就被在一旁埋伏的警察抓获。(事实三)甲在住处给乙打电话,询问事情办的如何,但发现乙关机,感觉可能出事了,于是乘坐长途大巴逃往山东老家。到站后,甲最后一个下车,发现汽车下面的行李箱中,除了自己的黑色行李箱之外,还有一个红色行李箱,以为是其他乘客遗忘的,就顺手将红色行李箱一起拿走,回到家发现红色行李箱中有5000元现金和衣物。(事实四)乙被抓获后,主动交代了自己和甲的共同犯罪事实(事实一、二、三),并告诉警方自己在犯罪中掌握的甲的手机号码和藏匿地址,警方据此将甲顺利抓获。(事实五)甲被抓后,除了如实交代自己和乙的共同犯罪事实外,还交代了自己顺手拿红色行李箱的事实。(事实六)问题: 对事实二应如何定性为什么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