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中药药性理论,辛味所示的作用是()
A. 收敛固涩
B. 发散、行气
C. 补虚、缓急
D. 坚阴、通泄
E. 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关于药物在体内分布影响因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通常脂溶性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迅速向脑脊髓转运
B. 药物蓄积在脂肪组织可起到贮存作用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C. 药物的选择性分布主要取决于生物膜的转运特性和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D. 随着胎儿的长大,血胎屏障对药物的通透性降低
E. 合并用药时,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竞争结合可导致药物分布的改变
某男,42岁。5年前诊断为糖尿病,经中西药治疗,病情得以控制。近日血糖有所升高,遂求中医诊治。刻下多食善饥,每日需进食十余餐,餐后2小时左右便出现饥饿感,伴口渴多饮、乏力、小便频数而多、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燥、脉细数。医生诊断为消渴病,属阴虚火旺、津液被伤。处方:生石膏(先煎)30g,熟地黄10g,麦冬10g,知母10g,牛膝10g,柴胡5g,葛根10g,生甘草3g。根据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燥
A. 麦冬
B. 知母
C. 柴胡
D. 牛膝
E. 熟地黄
用于比较药物不同制剂中吸收速度的药物动力学参数是()
A. 药物的总清除率
B. 药物的生物半衰期
C. 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
D. 药物的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
E. 药物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