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清朝的灭亡给中国带来了一个真正的时代,社会震荡,世事忙乱,人们也没有心思去品咂一下这次历史变更的苦涩原味,匆匆忙忙赶路去了。直到1927年6月1日。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颐和园投水而死,才让全国的有心人肃然深思。 王国维先生的死因众说纷纭,我们且不管它,只知道这位汉族文化大师拖着清代的一条辫子,自尽在清代的皇家园林里,遗嘱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不会不知道明末清初为汉族人束发还是留辫之争曾发生过惊人的血案,他不会不知道刘宗周、黄宗羲、顾炎武这些大学者的慷慨行迹,他更不会不知道按照世界历史的进程,社会巨变乃属必然,但是他还是死了。我赞成陈寅恪先生的说法,王国维先生并不死于政治斗争、人事纠葛或仅仅为清廷尽忠,而是死于一种文化: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 但是王国维又无法把自己为之而死的文化与清廷分割开来。是《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红楼梦》、《桃花扇》、《长生殿》、乾嘉学派、纳兰性德等等把两者连在一起了,于是衣冠举止,生态心态,也莫不两相混同。我们记得,在康熙手下,汉族高层知识分子经过剧烈的心理挣扎,已开始与朝廷产生某种文化认同,没有想到的是,当康熙的政治事业和军事事业已经破败之后,文化认同竟还没有消散。为此,宏才博学的王国维先生要以生命来祭奠它,他没有从心理挣扎中找到希望,死得可惜又死得必然。知识分子总是不同寻常,他们总是要在政治军事的折腾之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文化变成了生命。只有靠生命来拥抱文化了,别无他途,明末以后是这样,清末又是整个中国封建制度的末尾,因此王国维先生祭奠的该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清代只是他的落脚点。 作者认为王国维之死一是死得可惜。二是死得必然,三是——。

A. 应该批判
B. 值得同情
C. 值得深思
D. 毫无价值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活着与生活 ①有位朋友曾经说过一句话,开始听起来并没有在意,后来仔细想想,还有道理,他说,人分两种:一种是活着的人,另一种是生活的人。 ②活着的人,指的是什么恐怕仅仅就是指活着吧。有说有笑,有苦有悲,但没有精神上的追求。有呼吸,有面孔,但没有人生的目标。我想朋友说的活着的人大概是这一类的人。而生活的人就比活着的人有质量,有深度了。这是生命层次的区别和不同,是精神世界的差别。 ③这世界,活着的人不少,生活的人不少。由此我想到贫穷和富有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贫穷的人都可以划归到活着的人一类里去是不是富有的人也都可以划归到生活的人一类里去恐怕不是,不是。 ④李白很穷,浪迹天涯。据说,喝顿酒一般都是朋友买单。杜甫也不富裕,病死在孤舟上。贝多芬是一个比较穷的老外,还有梵·高。他们的伟大作品流传下来,让我们记下这些伟大的名字,记住他们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他们是生活的人,这样就不会有人反对。自居易生活条件不错,苏东坡也算得上小康。毕加索早就加入了万元户的行列,成了富翁。还有歌德是个贵族,他们同样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作品,让我们记下他们的伟大的名字。他们是生活的人。这样也就不会有人反对。由此看来,不论是活着的人,还是生活的人,与贫富无关。贫富大都是指生存条件,谁都想富一点,有条件就事受一下也是对的。而活着与生活是由精神上的东西来区分的,与人生态度有关,与精神追求有关,与抱负有关。 ⑤我不知道我的朋友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是否有人提出过这种区分的说法,我觉得有些道理的是,这涉及了生活的质量,或者说,这涉及了怎么个活法儿。 ⑥我们今天能够随口说出一大串响亮的名字。包括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名字,包括中国的、外国的名字,其实我们没有见过这些人,但是我们又相对了解这些人,通过他们的作品影响了我们,使我们知道他们确确实实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我这里是说生活过,而与他们同时代还有更多的人,我们却无从知道。这不是我们的过错,而是称得上生活过的人不多。 ⑦现在该轮到我们了。我们中间还能有李白杜甫吗不知道。还能有白居易苏东坡吗不知道。假如没有,也不要紧。有几个岳飞,有几个戚继光也是不错的。为了能够证明我们生活过,或者曾经生活过。确实是件困难的事情,但不能丧失信心和放弃追求。也许我们中间有很多人在想,在做…… 第③段“由此我想到贫穷和富有这样的问题”中“此”指的是什么:

A. 世界上活着的人和生活的人都不少
B. 世界上贫穷的人和富有的人都不少
C. 世界上活着的人和生活的人都是富有的人
D. 世界上活着的人和生活的人都是贫穷的人

清朝的灭亡给中国带来了一个真正的时代,社会震荡,世事忙乱,人们也没有心思去品咂一下这次历史变更的苦涩原味,匆匆忙忙赶路去了。直到1927年6月1日。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颐和园投水而死,才让全国的有心人肃然深思。 王国维先生的死因众说纷纭,我们且不管它,只知道这位汉族文化大师拖着清代的一条辫子,自尽在清代的皇家园林里,遗嘱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不会不知道明末清初为汉族人束发还是留辫之争曾发生过惊人的血案,他不会不知道刘宗周、黄宗羲、顾炎武这些大学者的慷慨行迹,他更不会不知道按照世界历史的进程,社会巨变乃属必然,但是他还是死了。我赞成陈寅恪先生的说法,王国维先生并不死于政治斗争、人事纠葛或仅仅为清廷尽忠,而是死于一种文化: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 但是王国维又无法把自己为之而死的文化与清廷分割开来。是《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红楼梦》、《桃花扇》、《长生殿》、乾嘉学派、纳兰性德等等把两者连在一起了,于是衣冠举止,生态心态,也莫不两相混同。我们记得,在康熙手下,汉族高层知识分子经过剧烈的心理挣扎,已开始与朝廷产生某种文化认同,没有想到的是,当康熙的政治事业和军事事业已经破败之后,文化认同竟还没有消散。为此,宏才博学的王国维先生要以生命来祭奠它,他没有从心理挣扎中找到希望,死得可惜又死得必然。知识分子总是不同寻常,他们总是要在政治军事的折腾之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文化变成了生命。只有靠生命来拥抱文化了,别无他途,明末以后是这样,清末又是整个中国封建制度的末尾,因此王国维先生祭奠的该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清代只是他的落脚点。 作者说王国维死于“一种文化”。这“一种文化”是包含了多种意义的广义概念,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正值衰落时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
B. 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C. 清代的政治和军事事业的破败
D. 没有希望的心理挣扎

雾 (茅盾) ①雾遮没了正对着后窗的一带山峰。 ②我还不知道这些山峰叫什么名儿。我来此的第一夜就看见那最高的一座山的顶巅像钻石装成的宝冕似的灯火。那时我的房里还没有电灯,每晚上在暗中默坐,凝望这半空的一片光明,使我记起了儿时所读的童话。实在的呢,这排列得很整齐的依稀分为三层的火球,衬着黑魑魑的山峰的背景,无论如何,是会引起非人间的缥缈的思想的。 ③但在白天看来,却就平凡的很。并排的五六个山峰,差不多高低,就只最西的一峰戴着一簇房子,其余的仅只有树;中间最大的一峰竟还有濯濯的一大块,像是瓶子头上的疮疤。 ④现在那照例的晨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的电线杆也躲得毫无影踪。 ⑤渐渐地太阳光从浓雾中钻出来了。那也是可怜的太阳呢!光是那样的淡弱。随后它也躲开,让白茫茫的浓雾吞噬了一切,包围了大地。 ⑥我诅咒这抹煞一切的雾! ⑦我自然也讨厌寒风和冰雪。但和雾比较起来,我是宁愿后者呵!寒风和冰雪的天气能够杀人,但也刺激人们活动起来奋斗。雾,雾呀,只使你苦闷,使你颓唐阑珊,像陷在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 ⑧傍午的时候,雾变成了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两三丈以外.便只见一片烟云——依然遮抹一切,只不是雾样的罢了。没有风,门前池中的残荷梗时时忽然急剧地动摇起来,接着便有红鲤鱼的活泼泼的跳跃划破了死一样平静的水面。 ⑨我不知道红鲤鱼的轨外行动是不是为了不堪沉闷的压迫在我呢,既然没有呆呆的太阳,便宁愿有疾风大雨.很不耐雾的后身的牛毛雨老是像帘子一样挂在窗前。 1928年12月24日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 本文写于社会剧烈震荡的20世纪20年代末,全文借“雾”的描写传达出了作者对当时那种清浊莫辨、令人窒息的时代环境的怨愤之情。
B. 作者否定和诅咒“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充分肯定“寒风和冰雪”的那种能够刺激人们活动起来奋斗的作用。
C. 文中说“雾”“使你”“像陷在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既突出了“雾”的可怕,又十分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当时不甘颓唐和消沉却又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D. 作者在文中既直接抒情,更通过雾中的一系列景象来暗写心境,诸如淡弱的阳光、牛毛雨般的雾气和无风无雪的天地等就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展露。

雾 (茅盾) ①雾遮没了正对着后窗的一带山峰。 ②我还不知道这些山峰叫什么名儿。我来此的第一夜就看见那最高的一座山的顶巅像钻石装成的宝冕似的灯火。那时我的房里还没有电灯,每晚上在暗中默坐,凝望这半空的一片光明,使我记起了儿时所读的童话。实在的呢,这排列得很整齐的依稀分为三层的火球,衬着黑魑魑的山峰的背景,无论如何,是会引起非人间的缥缈的思想的。 ③但在白天看来,却就平凡的很。并排的五六个山峰,差不多高低,就只最西的一峰戴着一簇房子,其余的仅只有树;中间最大的一峰竟还有濯濯的一大块,像是瓶子头上的疮疤。 ④现在那照例的晨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的电线杆也躲得毫无影踪。 ⑤渐渐地太阳光从浓雾中钻出来了。那也是可怜的太阳呢!光是那样的淡弱。随后它也躲开,让白茫茫的浓雾吞噬了一切,包围了大地。 ⑥我诅咒这抹煞一切的雾! ⑦我自然也讨厌寒风和冰雪。但和雾比较起来,我是宁愿后者呵!寒风和冰雪的天气能够杀人,但也刺激人们活动起来奋斗。雾,雾呀,只使你苦闷,使你颓唐阑珊,像陷在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 ⑧傍午的时候,雾变成了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两三丈以外.便只见一片烟云——依然遮抹一切,只不是雾样的罢了。没有风,门前池中的残荷梗时时忽然急剧地动摇起来,接着便有红鲤鱼的活泼泼的跳跃划破了死一样平静的水面。 ⑨我不知道红鲤鱼的轨外行动是不是为了不堪沉闷的压迫在我呢,既然没有呆呆的太阳,便宁愿有疾风大雨.很不耐雾的后身的牛毛雨老是像帘子一样挂在窗前。 1928年12月24日 作者在文中第②③两个自然段写了山峰的夜景和昼景。这有什么作用:

A. 起到了烘托文章中心的作用。
B. 属于散文中的闲笔,只是缓和了语调。
C. 这是与散文并行的第二主题。
D. 起到了分散文章中心的作用

答案查题题库